羣眾與權力 - 杜杜

羣眾與權力 - 杜杜

反送中大遊行有三幅景象發人深思:患肺癌的老父在遊行時遭到警察用橡膠子彈槍擊倒地;中學生在遊行之後清理垃圾;示威遊行之際,有救護車經過,黑壓壓的人群立即自動向左右兩邊分開,退讓出一條通道給救護車順利行駛,在同時還可以聽到愉快的笑聲和掌聲。救護車過後,人群又像海水一般再度滙合為一。

據說老父決定參加遊行是因為自己時日無多,要及時為年輕人出一分力,否則就沒有機會了。中學生遊行不忘清理垃圾,明顯表示遊行者遵守秩序,冷靜自制。在這兩幅景象的對照之下,誰是暴徒就給清楚地對照出來了。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謊言?一來是一旦當權,自以為是,習以為常,二來以謊言當真理乃是政客家常便飯,不吃不能生存,無以為繼;要明白一個政權的首要目標是它自身的利益和生存。美國作家史坦培克(John Steinbeck 1902-1968)在他最後的一部小說「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 1961」裏面,借書中人物說過這話:「人在江湖,不管是商場或政壇,首先得穿越眾人,殺出一條血路,成者為王。一旦上位,他可以表現得寬大仁愛——但是他先得上位。」上位即是要得到權力,沒有這個,其他免談。為了得到權力,繼而要保存擁有,何事不可為?權力使人腐敗,即使是民選出來的領導,也要有人在旁監察,這監察的權力和工作,就是新聞的自由。沒有了它,獨裁者自然應運而生。

示威遊行群眾自動分開讓路給救護車,蔚為奇觀,一眾洋人看了都驚嘆不已:「這是哪門子示威?」他們弄不懂。有人將之比作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說是這是上帝賜予的一個奇蹟,天助香港。其實這件事不必出動上帝也可以解釋。反觀外國歷史上的示威遊行,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暴動:法國大革命之前,魚販直闖王宮,將守衛的頭割下插在長棍遊街。得到198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卡奈蒂(Elias Canetti 1905-1994)在他的「羣眾與權力」(Masse und Macht 1960)裏面說:遊行的群眾有好些特點,其中一樣是群眾中的人都失去了自我,形成了一種新的巨大生物,且有強大的破壞力,破窗毀屋燒書敲石像,破壞一切權力的象徵,從而得到發洩滿足;遊行群眾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面對危險和攻擊,會即時瓦解崩潰。卡奈蒂說的大致上沒有錯,但是反送中遊行卻是一個奇異的例外。遊行示威的人群在面對警察暴力並沒有惶恐瓦解,而且沒有暴力傾向(容或有個別漫罵事件)。平常在議會或街頭,經常發生平民對政客爆粗的事件,但是這次在極怒之下反而產生了冷靜。在這般切身的重要關頭,不是鬧意氣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要警覺,沉着地去面對和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