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專題】害怕改變,跳出comfort zone需要勇氣,但代價若是放棄百萬年薪的投行職位卻是賭運氣。90後賴譽芹(Adrian)去年拉攏3位朋友一起裸辭,創辦區塊鏈技術公司Liquefy,為客戶提供證券型代幣(STO)技術服務,將非流動資產如物業、私募基金,甚至藝人、球員也變代幣以作交易。
記者:陳家雄
最近Liquefy吸引一家娛樂公司洽談,研究模特兒代幣化,例如足球明星C朗未出名時,可購買他的經理人合約股權,如今名成利就,投資者都可獲分一杯羹,如同賭某人成名。這家初創公司已獲種子輪投資,期望今年底進入A輪融資。
追熱潮 棄投行百萬年薪
賴譽芹在中大畢業後獲聘於投行,高峯期年薪及花紅逾百萬元,去年裸辭,與3位朋友創辦Liquefy。他自信地說,在該投行工作表現不俗,遲早會升上副總裁一職,「我發覺我哋代年輕人好少做初創,尤其是你做咗投行,往往過咗十幾年都唔會出返嚟,因為投行吸引力好大。我見大家咁後生不如出來闖一闖試一試,尤其係我哋錯過咗互聯網年代,而區塊鏈將會帶起新熱潮。」
4個90後本地生開頭妄想顛覆金融業,奢望取代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及房地產公司,他腼腆地說:「你知所有初創都想顛覆個行業……幾個月後我哋覺得任何金融科技或區塊鏈技術公司都唔應該諗住顛覆舊企業,因為大部份時間都需要佢哋幫手,反而係點樣幫助舊企業由舊時代踏入新時代,而唔係取代佢哋。」他們的點子是透過證券型代幣技術,將非流動資產轉為流動,包括房地產、私人公司股權、私募基金等。
他強調:「我哋唔係比特幣!」比特幣是虛擬貨幣,證券型代幣是有一個實際的非流動性資產,在區塊鏈技術下,這些資產股權上載到一個公開、透明度高的數據庫中,其後資產轉換成代幣,並進行交易。
「我哋提供技術,呢啲非流動資產好似股票咁交易,但背後當然有好多法律上嘅問題,交易緊咩、咩人可以買。唔同比特幣,比特幣好多人都買到,而證券型代幣就一定要專業投資者才可買。」公司獲種子輪投資逾770萬元,其中一組投資者為本地一間家族辦公室。
目前已有客戶來投,其中1個客戶是以色列創投基金,研究將該基金轉換成代幣。另一個客戶為一家大型模特兒公司,研究把模特兒以基金模式包銷,模特兒合約轉化為代幣,投資者每認購一枚代幣,就相當於持有該模特兒與該公司的合約。Adrian舉例,假設足球明星C朗未出名,投資者認購1枚代幣,這枚代幣是C朗與經理人公司的合約,標誌C朗每賺100元,投資者將獲5元分紅。
只提供技術 不涉證券法例
證監會今年3月發出有關證券型代幣發行的聲明,內容指證券型代幣一般僅發售予專業投資者。在香港,證券型代幣可能受到香港證券法例的規管。任何人如要推廣及分銷證券型代幣,須持有從事證券買賣及融資的持牌,即俗稱的「1號牌」。證監會亦告誡投資者,虛擬資產面對較高的流通性不足或價格波動、定價欠缺透明度、遭黑客入侵及欺詐的風險,這些風險亦適用於證券型代幣。
面對證監會潑冷水,Adrian稱:「我哋公司只係提供技術畀客戶,客戶發出代幣要攞1號牌,亦建議客人諮詢法律顧問嘅意見,並向證監會講會咁做。而且代幣一定係賣畀專業投資者。我哋所面對嘅法律風險,可能只係技術層面,例如資料保存、運作失靈等等,係不會涉足本港證券法例,我哋純粹係技術提供者。」他表示,每名客戶需支付一筆顧問費,公司其後每月收取平台服務管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