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大人都係我敵人!」曾幾何時,19歲的寶寶是這樣想。別人和她說話,她會繞牆自轉,眼不肯望人;在學校上堂,老師在講課,她總離座跑來跑去。別人認定她是破壞王,中二那年,就連爸爸亦束手無策,把她送進兒童院,只因「頑劣」的標籤如影隨形。15歲前的寶寶,被困在自己的世界,是這裏的姑娘,首先發現了她。「你可以畀我多謝佢哋嗎?」確診過度活躍症,寶寶那個總是高速轉動的世界,在服藥後總算慢下來。重新上學、與單親爸爸重聚,輸在起跑線,慶幸沿途有人扶一把,一條崎嶇的路,沒那麼難行。
記者:呂麗嬋
位於南朗山道的瑪利灣中心,由善牧會創立,位置隱蔽,庭院深深,沒多少人知道。面向泊滿遊艇的深灣,在長長斜路上與之並列的,是幾間國際學校,最貧與最富,就在眼前。1968年成立、專收10至18歲的邊緣女童宿舍,見證香港家庭變化。上世紀60、70年代的邊緣,是貧窮和重男輕女;今日的邊緣,是家庭離散與不負責任。「入到嚟,每個小朋友都係困難,外間好多標籤,佢哋入嚟時,也帶住好多對自己嘅標籤:我係曳就跟住做好多曳嘅嘢,要改變呢種睇法係最困難」。中心院長潘婉玲說。
小學階段視大人為敵
曾幾何時,19歲的寶寶,也是這樣。「以前返學成日俾人投訴,投訴我騷擾人上堂、唔守秩序,唔聽書」。媽媽生下她不久便與爸爸離婚,小妮子說,對媽媽沒印象、對做廚師的爸爸,印象是早出晚歸。「三日唔埋兩日就鬧我,都係因為學校啲投訴電話」,她說:「以前返學唔係上堂,係留堂喺度坐……」覺得被針對、覺得無辜,寶寶不諱言,整個小學階段,大人都是她的敵人。爸爸怒不可遏對她體罰,就在她中二那年,透過學校社工以無力照顧為由,送她進瑪利灣寄宿。
「你有嬲爸爸這樣做嗎?」記者問。雙手不安的在枱上猛郁的寶寶,沉默一會說:「係唔理解,你自己冇時間照顧我,就丟我入嚟……」由家中獨生女,到住進90人的宿舍過群體生活,在不准隨意外出的陌生環境,寶寶直言很不習慣,尤其宿舍重紀律,晚上10時上床,她總睡不着,高聲說話四處走。「俾人罰去靜思,其他人坐定定,但我唔得,好想佢哋畀嘢我做,罰抄又好咩都好,好過就咁坐喺度」。像不斷轉動的摩打,累極卻停不下來,又試過情緒爆發,半夜被送急症室。
「(寶寶)最初嚟到係好難搞,講唔聽,但我覺得佢內心其實好多掙扎,瞓唔到覺,趕佢入房又跑出嚟,控制唔到自己……忽然又會靜晒,原來攰到喺我腳邊瞓着咗」。阿蔡是院舍家長,也是最早發現寶寶與別不同的人。與院長和社工商量,輪候看公立醫院專科醫生卻遙遙無期。「送咗去急症室,諗住轉介去精神科會比較快,點知都要等一年半」。潘婉玲苦笑。
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可幸其時包括瑪利灣中心在內的三間兒童院舍,獲得慈善撥款推出2R計劃(Right Care, Right Time),以跨專業團隊包括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及其他專科醫生的專業等合作模式,提供適時評估與治療,協助孩子在創傷中復原。
經轉介確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寶寶,便是受惠者之一。過往受病情影響坐立不安,今日透過精神科醫生及心理學家介入,終於可專心上堂,不單學業猛進,與同學及師生的關係也大大改善。現正透過毅進計劃攻讀會計,這天,小妮子就回到她口中的「娘家」參加生日會,抱着結他,與社工劉姑娘合唱《海闊天空》;又拖着院舍家長阿蔡說個不停:「蔡姑娘就似我嫲嫲,佢哋都係我嘅屋企人,好親切」。重新上學、搬回家與爸爸同住,寶寶那總高速轉動的世界,在服藥後總算慢下來。
根據2R計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16個月,三間院舍涉家庭醫生的會診人次達217次,當中五成二需轉介到臨床心理學家接受心理輔導,另七成四需轉至精神科、婦科及眼科。
中心院長潘婉玲指出,小孩子經歷家庭巨變,對情緒及行為影響深遠,但過往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卻困難重重:「唔係用口講話幫你幫你就得,要不同人包括醫生同心理學家,好似一個團隊咁配合,先可以真正幫到佢哋重掌人生」。從未接受評估的寶寶,被標籤為破壞王,也有來自破碎家庭的孩子,將情緒困擾轉化成身體不同問題。
「與自己條腸對話」
「試過有個細路女便秘好嚴重,帶佢睇政府醫院,不斷只處方滑腸藥,食時好一陣,問題重複又重複,後來透過2R計劃,多方面幫佢,情況先真正改善」。心理學家嘗試讓孩子「與自己條腸對話」,發現她的便秘問題,與原生家庭關係密切。「屋企好多衝突,佢習慣將憤怒同傷感塞落肚,心理學家教佢同條腸對話,將憤怒同不公平嘅情緒釋放出來,加上同事嘅關懷同鼓勵,慢慢佢願意開放自己,不單便秘問題改善,情緒亦好轉」。
除了便秘,又有孩子每逢考試就濕疹爆發。「每次考試就要睇醫生,過去一直深入睇背後嘅問題,原來同壓力和情緒有關,只處理表徵,問題就不斷重複出現」。院舍的孩子總帶着一顆破碎的心,潘說那些不幸經歷,往往帶來不同程度的創傷:「人生好複雜,呢啲家庭離散,有時係人為,有時係不幸,佢哋要好堅強才可生存到今日,但呢種堅強,好多時係透過好多唔合適嘅方法,譬如努力忍耐,導致情緒出現問題,其實係想家庭和好,所以委屈求存」。
在港近半世紀,瑪利灣中心見證香港家庭問題在不同時代的變化,由早年中港通婚老夫少妻,到近年易合易離天各一方,家庭離散越來越普遍,潘婉玲說大人掙扎過活,被帶到人間的小孩,就在衝突忍耐下成長:「扶一把,人生至少易行少少」,教孩子學懂原諒自己、原諒父母,就如寶寶,她直言是很大的鼓舞:「最初好頑劣,後來有信心去表現自己能力,行緊屬於自己嘅一條路,就好似睇見自己仔女成長了嘅感覺,呢啲都話畀我哋聽,我哋係做緊啱嘅嘢」。期望2R計劃只是拋磚引玉,港府及社會亦可投入更多關注和支持,真正對症下藥,潘婉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