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要努力追尋,但實現夢想談何容易?三個基層少年,三個不同故事, 他們各自在音樂路上找到自己的理想,鏗鏘樂曲成為他們努力進發的目標。 在有心人協助下,他們得到學習音樂的機會,有在陋室放了盛水的鐵碗努力練習,亦有經歷家人由不支持到音樂會撐場,憑毅力克服生活上困難,奏出一篇篇少年樂章,全力奔向音樂夢。展望未來,他們有希望當上音樂老師或琴師,盼望日後義教其他孩童,一起分享音樂的喜悅。
記者:金敏琍 謝頌昕
攝影:麥超億 珉瑞麟
火爆童被琴音馴服
17歲的東逸,是音樂兒童基金會首屆學生,從前的他性格火爆,但五年下來,大提琴沉穩、安詳的琴聲讓他變得平和自省,明年他將考DSE,對於未來,他許下承諾:「希望做音樂家,有多啲演出機會,靠音樂搵食,做自己鍾意做嘅嘢。」
東逸生於基層的單親家庭,由媽媽養大他和弟弟,原本音樂於他而言,「覺得比較奢侈,以前小學同學去學,每堂要交200幾蚊」。成長期沒有爸爸,他把不滿埋在心底,那時的他流連球場、沉迷打機,自言未看到起跑線已認輸,媽媽暗自擔心,2014年她發現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免費音樂課程,於是建議東逸報名。
台上當主角增自信
習琴初期,東逸一點都不投入,更想過放棄,「最初完全唔知件樂器點用,望到阿sir拉得咁好聽,而我就『劏雞』咁,有段時間成日唔練琴。」更稱當時抱着「唔使錢試吓」心態應酬媽媽,選上大提琴更是一場誤會:「特登揀一件坐喺度彈嘅樂器,點知所有樂器都係坐喺度。」其後發現自己沒有進步,認為「係時候改變就練多咗琴」,發憤練琴,是自省不足,不願出醜人前,現時除每周上堂,周六晚亦加課。
東逸希望未來考到八級樂理,為日後當大提琴老師做準備。今日的他一臉堅定,自言愛上了音樂,音樂亦改變了他。不過他發現自己的弱點是欠缺感情,未來希望能夠改善,而且學習音樂後他跟家人感情亦有改善:「以前成日做錯嘢令媽咪好勞氣,現時體會多啲,越嚟越知媽媽一個人帶兩個細路嘅辛苦。」
音樂改變兒童、兒童創造音樂,多次上台表演讓東逸慢慢建立自信,「有時啦,上台表演嗰陣會(覺得自己是主角)囉,會覺得有人望住自己,就會想拉好啲,唔想出錯。」對於將來,東逸未敢有宏大理想,只希望養活自己、不用家人擔心、平穩地過生活,以及繼續學習大提琴,為自己生命添上悠揚樂韻。
劏房慳妹敲破局限
讀中一的綺文可謂「唱得又打得」,既是敲擊樂的核心一員,亦是合唱團的靈魂人物。八年前父母離異,綺文由從事飲食業的媽媽獨力撫養,音樂讓她抒發內心的鬱悶和不安,平日她會在劏房家中以鐵碗盛水當樂器苦練,談到未來,她冀望可以當音樂教師,日後義教基層兒童,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
加入樂團五年的綺文負責敲擊樂,上課時她如大師姐般不時指導小團友,以身作則。13歲的她年少但不無知,她痛心媽媽日做十多小時,加班「炒散」至夜深,她知道鼓板及鋼片琴「要成幾百蚊一個」。從不敢要求媽媽購買,在家她用鐵碗或鐵碟盛水替代,秘訣是每個碗碟水量不同,調好音就能敲擊發聲,記者日前家訪聽到她彈奏得有板有眼,每次練習後都會把水再用,慳得就慳。
富使命感願作回饋
有歷練的小孩通常更懂事,平日她跟母親共享一盒15元的燒味飯作晚餐,每個月亦沒有零用錢,她說現時很「夠使」,希望媽媽不用加班多留在家相伴,「掛住媽咪嗰陣就會攤喺床諗吓媽咪做緊乜嘢,但唔會打(電話)畀佢,怕阻住佢做嘢。」距離寓所10分鐘路程的音樂兒童基金會,是綺文在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第三個家,她經常去溫書、做功課及練樂器。
音樂帶來的改變,豈只提升技藝,她每年參加音樂劇學懂團隊精神。在前年的兒童音樂劇中,綺文本來演出一角又唱又演,但演出當日有敲擊樂手缺席,她臨時拉伕退居幕後演奏敲擊樂,為了團隊,她暫別幕前。更難得是,綺文熟讀劇本,早在綵排時已成為「萬能替工」,為未能出席的同學補位,令綵排順利完成。
綺文是音樂兒童基金會招收的第一批學員,她直言有使命感作出回饋,將來會回去免費授課,「我身為第一屆大師姐,又攞咗獎學金,日後畢咗業梗係要返嚟啦!」繼續把音樂帶到基層。
大家姐吹喚不平凡
媽媽一句「要有一樣嘢叻過其他人」改變了婉瑩。婉瑩讀書成績中上但自覺平平無奇,總是欠了點自信,直至小四時媽媽鼓勵她學樂器,不甘平凡的她選了外表「好型」的冷門樂器單簧管。音樂路上,她努力付出,感染爸爸由最初不太支持到親身撐場觀看音樂劇,小妮子認為自己還是不夠勤力需要「戒懶」,才能奔向音樂夢圓理想。
現年14歲讀中三的婉瑩是家中的大家姐,與祖父母、父母、一歲及九歲弟弟同住,放學回家她要照顧弟弟分擔家務,「細佬好可愛,但喊嗰陣都好煩。」她努力讀書,但總覺沒有成就感及過人之處。其後她參加了音樂兒童基金會樂器課程,選樂器時希望「與別不同」,結果捨長笛選了「好型」又音色「好聽」的單簧管。
自覺懶散續下苦功
說起邂逅單簧管的經歷,原本雙手緊按膝頭的婉瑩突然一臉神氣說:「我識一樣你唔識嘅嘢,會好自豪!」不過樂團中單簧管主力伴奏如同大配角,這種落差一度令她困擾,但導師一席話讓她釋懷,「阿sir講,每一part都好重要,一首樂曲冇咗一種樂器係唔好聽」。其實好型的單簧管絕不易學:「難呀,要夾實個嘴,同埋吹高音好難吹到標準」,更難是長期用拇指托起一支兩呎長的單簧管,最初手指會很痛。
種種困難磨練婉瑩的意志,「以前覺得好多嘢做唔好,𠵱家可以吹晒成首歌,好有自信」,現時婉瑩對每件事都多一分堅持,不會動輒放棄。學習上的困難,她可以憑毅力、恒心克服,但家人的態度對她影響深遠,特別是爸爸最初不太支持她玩單簧管,認為要學小提琴,幸好現時爸爸已接受,「佢都覺得我大個咗好多,覺得我學咗好多嘢,所以都支持我」。
要兼顧音樂及學業,婉瑩要多下苦功,她坦言覺得自己態度懶散需要盡快戒懶,「如果一直好似而家咁懶,就冇可能係一個成功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