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病人發現自己連續兩天血壓都是132/82mmHg,很擔心是患上了高血壓。
自從2017年尾,美國兩個心臟科組織發表新指引,建議將高血壓定義收緊,由原先高於140/90mmHg至130/80mmHg後,就引起不少人的擔憂和討論。更有人批評,新指引可能將一半美國40歲以上人士分類為患有高血壓。
大家不用過份憂慮。我認為新指引過度標籤,有機會帶來反效果。例如像以上那位病人,造成精神壓力。另一方面,令人感覺是全民都血壓高時,就反而會掉以輕心。
其實,血壓隨着年齡增長而上升,是正常現象。因為血管老化和逐漸阻塞,要保持血流量供應,心血管這系統的壓力自然上升。但醫學研究發現,血壓高是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通過控制血壓,可以減少這些致命疾病。繼而,就研發了有效的降血壓藥,並且廣泛使用。
至於甚麼度數才是血壓高,也是靠實證醫學研究解答。近年,定於140/90mmHg。控制於這度數以下,可以減少心臟病和中風之餘,又不至於過度治療。今次將高血壓定義調低,其中一個原因,是要將血壓在130/80至 140/90這群組人士納入醫療監察,使他們知道要定時檢查和採取良好生活習慣,並不是建議他們立即食藥。
收緊高血壓定義,可以起警惕作用,卻有疾病標籤效應。所以另一派做法,是宣傳健康生活。與其說一半市民是第一期血壓高,要注意健康,倒不如全民健康生活。這方法好處是正面,而且可同時預防多種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以至情緒病。這些建議,都是經過大型實證研究得出的結果,並不是想當然的說法。例如控制體重、不吸煙、適量運動等。雖然有批評認為這方法太廣泛,針對性不足,其實兩種方法各有優點和缺點,但可以同時施行,又或者是鐘擺理論,找兩者之間平衡。
我從家庭醫生角度,認為大家過份側重預防高血壓。因為大部份人結果都會患上高血壓,所以應該同時講解和教導,怎樣接受、面對和處理高血壓,以免患者過度自責,或過度憂慮。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