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古到今,大部份文獻都告訴我們,運動對人類的身心有益無害。但大家的體質有異,若想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可向專業人士請教,以免失去對身體的最大保障。
運動的方法會因應着時代變遷、不同地域及運動者的目標而改變。像過去的器械式健身獨攬天下,發展至今天,健體世界已傾向以自身力量訓練(Body Weight Exercise)為主導,或配合小工具如TRX、擲球、跳箱及敏捷梯等,此種模式更得到崇尚自由的年輕一代所喜愛。此外,運動的地點亦不再被局限於健身室。外國多年前已興起綠色健身,強調在戶外進行運動,這樣對身體有莫大的益處。有研究指出,短短5分鐘的綠色運動已可改善情緒,而且在沒有太多比較及壓力下,更能提升對運動的堅持。
至於運動的強度,已不再拘泥於過去集中提及的低至中強度練習。有外國體適能權威表明高強度及間歇式的運動,比傳統的低中強度有氧練習有更正面的效果;即使是患有糖尿病、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病友,也可以安全地提升身體機能。當然,運動強度要經過評估及處方,過低或太平穩的強度未能使身體得到刺激,進步緩慢,甚至倒退;過高的強度也可能損害身體。因此,在專業教練的引領及指導下,控制適合的運動時段及組與組之間的復原時間,運動仍然是安全有效的。綜觀以上,可見運動的本質並不是墨守成規的行為,而是充滿人性化的科學活動。
依筆者所見,這一代的年輕運動愛好者更懂得如何認真看待運動,對運動的堅持和創意比我們更強。只要政府能加以平衡精英培訓及全民普及運動的資源,或提供更多平台給予新興運動發展,相信整個社會更能大放異彩。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聖雅各福群會永嘉諾健體中心經理陳國雄
隔周四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