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班族經常工作壓力大及休息不足,隨時受「生蛇」纏擾。中醫師指出,每逢轉季都接獲較多生蛇病人求診個案,估計與天氣轉變及都市人普遍正氣不足有關,求診者更不乏20至30多歲的年輕病人。提醒生蛇病人要戒吃煎炸辛辣、濕熱食物,多吃屬寒性的蔬菜如冬瓜、苦瓜及通菜。減少捱夜、充足休息,幫助身體盡快康復。
記者:梁麗兒
註冊中醫師何慧潔表示,中醫稱生蛇為「蛇串瘡」,由於患處多見在腰部,故又稱為「纏腰火丹」。生蛇與體內有濕熱與火毒有關,常見有三大病因,包括生活緊張、「唔夠瞓」及過度傷心或憤怒造成情志內傷、肝鬱氣滯及化火,令皮膚出現生蛇。飲食不節制也是其中原因,包括經常吃煎炸、辛辣及燥熱食物,引起脾失健運,即脾胃功能不正常,令身體有濕熱內結及生蛇。中醫認為年老、體虛或久病的人都是患病高危族,因較多有血虛、肝氣旺、濕熱及血瘀情況,容易生蛇發作。
壓力大唔夠瞓 患者年輕化
何稱,臨床上可見轉季期間較多生蛇病人求診,估計當天氣轉變的時候,若人體正氣不足,病邪便乘機發作在皮膚上,引起生蛇。此外,學生在考試前後壓力大;都市人遇上生活變化如失戀、離婚;或返工「趕Project、唔夠瞓」;有長期病患或癌症因免疫力低下都有機會觸發。
生蛇過往多出現在中年或長者身上,現時呈年輕化趨勢,不少病人為20至30多歲的年輕人,令生蛇不再是老人病。也曾有孕婦在懷孕後期,因壓力大、心情緊張而生蛇,診症發現身體有濕熱,要採用清肝火、祛濕毒方法去治療病情。
臨床上生蛇常見分為兩大證型,中醫會經辨證論治,按不同病情對症下藥,包括肝熱型,即肝經濕熱型,病人的水疱附近皮疹多為鮮紅色,患處明顯感到灼熱、疼痛,伴隨有口苦口乾、容易暴躁或發怒、大便乾結及尿黃等症狀。治療以清肝火、解熱毒為主,常用中藥包括龍膽草、黃芩、柴胡及大黃等等。另一證型為脾虛濕蘊型、即脾濕,患處的水泡附近皮疹多呈偏淡紅色,病人的疼痛症狀一般較輕微,但會伴隨無胃口、易口淡、腹脹及大便爛等症狀。治療以健脾祛濕為主,藉此改善生蛇情況,常用中藥包括茯苓、白朮、薏米及澤瀉等。
除處方中藥,何指會透過針灸或拔罐治療,為病人活血通絡及止痛,亦會在患處的開頭及尾部,即「蛇頭」、「蛇尾」進行放血療法,透過用針刺破皮膚取出瘀血,從而改善病情。如病人有面癱症狀,可能要在面部進行針灸。
何推介生蛇病人可採用「苦參洗劑」,為患處清熱祛濕、解毒止痕。洗劑所用藥材包括苦參、黃連及黃柏,煲好放涼後,用棉花或化妝棉沾上洗劑,濕敷患處15至20分鐘,然後以清水沖洗。有肝經濕熱的病人可煲「菊花粟米鬚茶」飲用,有清肝利濕作用,改善肝經濕熱引起的症狀。這些類病人本身伴隨口乾口苦、眼乾眼澀、煩躁易怒及失眠等症狀。可連續兩星期日日飲,直至皮疹消退。病人要戒吃煎炸辛辣食物、避免飲酒和咖啡,以免令病情轉差。濕熱食物如芒果、榴槤及屬熱性的肉類如牛、羊及雞宜少吃,可改吃瘦肉及魚類。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