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看見一包外賣油條,裝油條的紙袋上寫着:「讓你吃得放心的五星油條」。
吃根油條有什麼放心不放心的呢?
那就是說別的油條不能放心吃。不能吃的油條,炸油條的油令人不放心,做油條的材料也令人不放心。因為有那麼多的不放心,所以才產生了「放心食物」。食物本來是都應該吃得放心的,但在中國,可以放心吃的食物像清官一樣,成了稀罕的東西,要特別標榜。
所以,「放心油條」、「放心豬肉」、「放心大米」──諸如此類,作為質量保證,被鄭而重之叫出來。這個放心,那個放心,聽得人也不知真假了,一樣東西太過強調成這樣,反而是令人心不定的。這個放心,那個放心,最後是這個也不放心,那個也不放心。
買一根油條如此,通過一條「逃犯條例」也一樣,就如一個上海朋友跟我說,如果香港跟美國英國這樣的國家簽署引渡條例,香港人會覺得有問題嗎?我說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因為放心。如今才鬧成這個樣子,原因很簡單,就是不放心。不放心什麼,倒也說不上來,究其原因,大概是整天強調「沒問題」,整天要人放心,一個令人放心的地方是不會這樣喊着要人放心的,於是,就像上述那根油條一樣,反倒叫人吃起來不放心,不放心,就不要強迫我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