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不做Car Girl 楊嘉怡 - 余家強

蘋人誌:不做Car Girl 楊嘉怡 - 余家強

眼前的楊嘉怡,slim、OL feel、長髮飄逸,若年輕十歲八歲,大概適合做car girl──無論車展女郎、racing queen或者嬌滴滴開開girl car;但當你知道,slim乃來自長期50℃車廂內以腹肌扭軚,OL feel乃來自慣於千分一秒判斷,她名副其實Racing Queen香港首席女賽車手。

「車show的主角是車,不是car girl。」再補一句:「其實車都不是,永遠駕駛者是真正主角。」她說,喜歡駕駛毋寧喜歡那股操控慾,這才叫女王範。

風物長宜放眼量,靠實力不靠包裝的結果,今年12月Leviosa首次香港國際車展在博覽館舉行,楊嘉怡榮登活動大使,唔會係舉牌花瓶囉。

撰文:余家強
攝影:羅錦波

快人一步

愛車當然越早上手越好。以為楊嘉怡Denise在18歲考牌?答案是16歲。「加拿大16歲可以,我在親戚家住了一個多月考到了。那邊不用聘請教車師傅,有個有牌的親友坐隔籬就得。

「到18歲生日那天,我第一件事到運輸署戳印。別人在香港18歲開始學,等埋考試最快都要半年,我卻一夠18歲便開車,還靠爸爸資助買了架二手本田Civic,主要因為平。」

果然是講求速度的。

自幼,楊嘉怡和朋友踩單車,鬥快不出奇,奇在她還畫好路線圖、繞幾多個圈、plan好如何起步供大家遵守,天生運動員。楊父也是車迷,從小教女兒睇車認車,稍長帶她去玩kart仔。

正如女人說愛攝影,通常指鍾意俾人影靚相,少部份指鍾意操作相機,分兩層意思要搞清楚。女人說愛車,也可能指香車配美人而已,Denise則屬於後者。

「我都喜歡被『人見人愛、車見車載』,但更喜歡操控性和自由,懂駕駛才可以真正周圍去。在體育世界,賽車很多時男女同場,名副其實巾幗不讓鬚眉。」

大汗淋漓

楊父雖未至於葉公好龍,但支持女兒快人一步是極限,論到賽車嘛……

「為甚麼女車手少?因為賽車要自細培訓。做爸爸的順理成章送玩具車給仔送洋娃娃給女,潛意識的影響盡在不言中;男朋友又可能嫌:『你咁樣豈不是快過我?』到一個女仔能獨立自主地去學,可能已經廿幾卅歲,體能便輸蝕。」

楊嘉枱本身也遲至2009年,才由朋友介紹「入道」。

「起初用模擬器,像PS4,知名車手落track前都會打熟機先。」Denise有點感慨:「要我日日用棍波仲ok呀,但現時賽車都自動波,因為電腦轉波肯定快過人手,連牽引輪胎打滑的cut油都有得計自動,所以車手們實力越來越接近,同一秒可以廿架車一齊過;倒由此反映出冼拿、舒密加幾厲害,車手畢竟是以前的叻。甚少有特登研發棍波超級跑車了,剩下來只有偏愛。」

至於體能,她玩房車賽,G-force(重力加速度)不及F-1強大,操控房車男女差別較細。「主要練力量,舉啞鈴。在車內紮到實一實,為安全,身體要完全貼實座位,扭軚的力要由腹肌發出。還有是忍耐力,着住成套防火衣加上面罩頭盔,因對流問題不能開窗,為慳重量又不設冷氣,車廂50℃以上,我早期不習慣,會心跳頭暈,已不單只熱,是『身』理克服。」

Denise笑言,賽車衫看來英姿颯爽,但除下來,一陣陣臭汗味。

最大困難是錢。「我無諗過可以成為職業賽車手。一開始未打響名堂,不可能即刻有車隊簽你,惟以個人名義,GT花費幾百萬一年,普通房車賽大概一百幾十萬,天文數字。我好彩,剛出道便獲合味道杯麵贊助,之後表現好,又獲其他sponsor。

「這時,女仔的優勢便來了,並非我特別勁,而是得我一個女車手,有market selling point。」頭腦清醒,計算精確,不愧正職做豪宅和舖位代理。

在廣東參加超級耐力錦標賽時,開着這架Q版車,讓Denise印象難忘。

並非玩意

轉眼身為兩子之母,家人反對已經無從說起。

「要讓他們知道,賽道比馬路更安全,因為做足防禦措施,而且不會有途人突然衝出來。

「問我難忘經歷?就是『反四』囉。」反車四輪朝天的簡稱,順口溜得像閒話家常:「正因為裝晒保護,自己爬番出來就得。」

兩子一個10歲一個8歲,楊嘉怡帶他們到賽車中心,由模擬器學起。她相信遺傳、天生。「有些女仔對速度感緊張,會手足無措,我就越快越開心,無得講,像畏高。我亦自問反應和判斷力比一般人快。孩子有我DNA,根本,賽車和很多奧運項目,都一早驗晒基因以至皮紋分析,訓練一個運動員投資極高,天賦很重要,無謂浪費資源。」

不過,Denise鼓勵姊妹們嘗試。「賽車這玩意──」她頓一頓改口:「不能叫玩意,賽車這運動適合女性。」顯見她相當政治正確,被譽為香港女子賽車第一人,要謹慎言行,做好榜樣。

「我只是年資長,並非唯一了。我想更多女仔參賽,現時大部份比賽不分男女,因為不夠人數成立女子組。」


至少,希望大家不被性別歧視。

「我未試過俾人鬧,但總聽過男人們碎碎念:『開車咁渣一定係女人啦!』女人開車是否一定渣呢?你去前面睇吓又未必係女性喎。

「以前去車房,修理員以為我不懂;後來他們看汽車雜誌認得我。我不敢講識整車,但我感應到八成以上的機件問題,憑耳朵聽得出哪裏不妥,告知工程師。

「唉,女性由上手之初,父兄男友老公例牌一個坐實隔籬不斷哦,哦到嚇窒為止,技術怎可能改良?其實,駕駛是一門手藝,女人做手藝不會輸蝕的。」

我同男人講:「『我開車你唔好嘈,你開車我亦唔嘈你。』」

何嘗不是一種平權?

Denise早年與錢嘉樂、郭富城等藝人,一同參與於香港舉行的全球首個電動房車賽。

夢想之車

回歸現實,楊嘉怡是金牌經紀,專業知識令她與客人增添話題。「客人甚至交低車子叫我安排處理。」

另一邊廂,她是管接管送好媽媽,安全第一。「賽車手必然習慣扣安全帶,唔扣唔安樂,保護意識特別強。有了孩子,車,還是四門寬敞的好用。正因為賽車,我日常不會貪快,反正快極快唔過跑道上,香港路面何來踩盡油、地板油呢?舒服和氣便好。」

Dream car卻依然是超跑。「我喜歡外形多於實質,始終香港不能開太快,超跑性能一定夠用有凸,倒不如追求線條。Lamborghini設計很前衞,趴得很貼地,令人一見難忘。」比起男人在意馬力,她在意fashion,笑言這方面feminize。

Denise將於擔任年尾Leviosa香港國際車展活動大使,並非花瓶裝飾,是努力多年換來江湖地位。談到未來汽車潮流,她說首重安全,還有5G帶來的全面自動化。室內靠lan線靠wifi,5G最大發揮在戶外流動,所以關心車等如關心中美經濟大事。「Air bag的改良、偵測物件距離自動煞掣、自動導航計算塞車改道甚至自動駕駛。科技先進是好事……」

正如棍波,剩下來只有偏愛。「我希望能一鍵切換全手動,那是真樂趣。」

看她駕着McLaren吸盡郵輪碼頭來往目光,賽車手究竟算不算運動員?有人認為太商業掛帥;我覺得算,楊嘉怡一樣有團火,毋忘初心。

這部McLaren約價五百萬元。五百萬,用來買樓係納米,用來買車係超跑,想做雞口還是牛後?營營役役還是快意飛馳好?我們的初心又在哪裏?

跑勻澳門、韓國、北涼及馬來西亞等地的賽道,Denise不少賽事均圍三甲之內,成績斐然。

後記

試過謂之真。從訪問到拍攝路上,我故意提出搭Denise的私伙Benz順風車。講一套做一套,很多車壇猛人誇口自己如何交通安全,你倒試試做他旁邊那位吖。

但女性大不同。Denise手車,夠靈敏夠快,卻絕不急衝和踩死break,塞車過海的全程竟也猶如行雲流水,坐得乘客舒舒服服,除了性能卓越,關乎駕駛者心態。她說這是一門手藝,甚少男人會把開車形容為手藝。Denise也會一面開車一面牢騷,並非嫌人家慢卻嫌人家不守規矩,像個Miss。好司機可以好女人的。

Denise想搞班教小女孩,用模擬器從幼培養駕駛觀念,至少不要變機械文盲,推而廣之,日後不致事事被男人看輕。大哉學問。何止女兒當自強,我想起,古人禮樂射御書數,駕御車子的御,排六藝之四,理所當然;輪到現代填鴨式教育,DSE只必考其最末兩項,生活常識一概欠奉。世界究竟算進步抑或退步了?

鳴謝:McLaren HongKong
化妝:Yannie Lee @Yannie's Makeup
Wardrobe:Juicy Co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