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錯、錯 - 陶傑

錯、錯、錯 - 陶傑

什麼「定性」、「亮點」、「點子」、「素質」、「統一口徑」、「秋後算賬」之類。而「定性」,是其中最違反人權的一種「管理」方式。

特區政府這批男女官僚,二十年來慣了學舌模仿大陸詞彙,可能不知道「定性」在中國大陸,是什麼意思。

一旦一件事,被「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即可以出軍隊殺八千人。一名知識份子,被「定性」為「右派」、「反動學術份子」、「洋奴」,即接受街道大媽看管,其人權被剝奪,子女沒有得進大學。

一個平民,一旦被「定性」為「尋釁滋事份子」,即可未審先「行政拘留」,再所謂移交司法處理。

定性?定什麼性?盧處長、張司長、林鄭之類,知不知道這個詞彙,在某國,每講一次,都是動一次殺機,都是一副枷鎖、一把刀子、一個囚犯臉上的刺配紋身、一隻待宰的豬身上加蓋的一個藍色的水印?

什麼喇沙Hong Kong U,不要引我發笑。此等前港英餘孽若無中國國情知識,可以繼續模仿前殖民地宗主國講英文,一點事情也沒有。

但他(她)們偏偏以為,嘴巴更改頻道,會令他們在人民大會堂拍團體照時,有機會位置被安排得前面和中央一些。這就遲早惹麻煩。

即使要「定性」,也輪不到你。如同「定性」所謂顏色革命,特區政府沒有資格。本來盧偉聰只低調說一聲「騷亂」,沒有錯。但是他的大家姐嫌口味不夠重,看見梁振英將旺角「定性」為暴動,她認為自己也可以。

現在好。雖已道歉撤回,但定了性的五名「暴徒」,是不是每個都控以暴動罪,每位三年至六年?叫鄭若驊律政司起訴好了。相信西方文明社會,對此將會繼續保持濃厚的興趣。

二十多年前,在香港電台的一個電視節目,預測香港的未來,我苦口婆心規勸香港的華文傳媒:Virginia,香港一向叫做「維珍尼亞」,最好不要模仿大陸,改稱「弗吉尼亞」,因為這四個字用粵音讀出來,很滑稽。

這樣講,並無任何所謂偏激的政治立場,而是看穿了閣下局限,一心為你好。

若能獨立思考,善良謙卑,不存仇恨心,即不會如此節外生枝。特首和警務處處長,終於自陷於政治語言的陷阱,他們為自己再加了一副枷鎖。

也難怪連北京一個計程車司機,也看不起香港的官。胡同裏赤膊在竹凳上搖扇的一個肥叔,智慧比香港的司長處長特首高,但香特精英,工資每月幾十萬呀,你叫大陸人民怎不冒火?

這些玩泥沙的小孩聽說是Kong U 或喇沙畢業的呀。咄,不知喇沙在哪。馬來海鮮美食喇克沙,香港叫叻沙(laksa) ,近年自由行,開了眼界,是聽說過的,與肉骨茶、貓山王,並譽為口腔期之馬拉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