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牙肉越來越萎縮、牙腳外露小心是牙周病作怪。專家指出,不少人誤解牙肉萎縮與年紀大有關,惟臨床上多數牙肉萎縮其實是由牙周病引起,情況嚴重可影響日常進食,牙齒變得鬆動,甚至脫落,定期接受牙周檢查、徹底清潔牙齒有助預防牙周病。
記者:梁麗兒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首席臨床牙科教師(牙周病學)曾耀祥表示,健康的牙齒只會外露牙冠,牙腳、即牙根正常只會藏於牙肉及牙骨下。若牙肉出現萎縮,牙腳便會外露出來,肉眼會見牙齒出現偏黃的部份。臨床上牙醫會用牙周探針作檢查,包括了解牙袋的深度、有否流牙血,以及量度牙冠邊緣與牙肉之間的距離,評估有否牙周病及牙肉萎縮的情況。若懷疑患上牙周病,也有機會通過X光檢查,評估病人的牙周病嚴重程度。
嚴重可致牙齒脫落
年紀大才會出現牙肉萎縮為市民普遍謬誤,曾耀祥指,其實大部份牙肉萎縮個案都與牙周病有關。牙周病是指牙齒周圍組織患病,當口腔的細菌積聚牙齒表面,可令附近的牙肉、牙骨發炎,引起牙周病,其中一個症狀便是會令牙肉出現萎縮。其他伴隨症狀包括牙肉紅腫、刷牙時流牙血、牙縫變疏、牙齒鬆動等,可影響患者日常進食,如進食時流牙血,或咀嚼時感到無力及不適,情況嚴重甚至會令牙齒脫落。牙肉萎縮的人會容易有牙齒敏感情況,即吃凍食、熱食或酸性食物時,神經線容易受刺激而感到不適。
曾耀祥稱,有40多歲男子因牙周病、牙肉萎縮求診,受病情影響,病人的上排只剩低門牙及犬齒共3隻牙齒,其餘牙齒已脫落,其下排牙齒都因牙周病而有鬆動情況。病人飲食上出現困難,進食時容易牙痛,要選擇質地較軟的食物,難以進食麵類,或雞翼、排骨等肉類。為方便進食,病人煮菜時要「煮稔啲」,水果如蘋果要切粒才能吃。病人要接受牙科治療,控制牙周病情況,例如深層清潔去除牙菌膜、牙周手術等,同時要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保護牙齒。
要預防牙肉萎縮,可先從預防牙周病做起,包括正確刷牙,每日使用牙線、牙縫刷,幫助清潔牙齒;亦要定期向牙醫求診,接受牙周的檢查,包括使用牙周探針。至於隔多久檢查牙周一次,要視乎情況,例如患有嚴重牙周病人士可能要較頻密,如每3至4個月檢查一次。病情較輕微可能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市民有疑問最好諮詢牙醫意見。
太大力刷牙是導致牙肉萎縮其中一個原因,尤其牙肉較薄人士容易出事。曾耀祥指,刷牙太大力,除可引起牙肉萎縮,牙醫也會觀察到牙齒出現凹陷,顯示其琺瑯質、象牙質受損,「隻牙被刷蝕咗」,同時牙肉的邊緣也會因被刷損而變白。
電動與普通牙刷分別不大
臨床上有部份病人同時因牙周病、刷牙太大力帶來牙肉萎縮問題。要預防刷牙太大力,曾建議採用軟毛牙刷,宜每2至3個月更換一次,以免刷毛因「叉開」影響清潔牙齒。另外,要謹記刷牙時避免動作太大、太快或心急,建議要放鬆心情。正確刷牙方法為,包括要刷牙面及將牙刷斜放在牙肉邊緣刷,每次以打圈方法刷1至2隻牙,每隻牙齒刷5至10次,以清潔牙肉邊緣位置。整個過程大約刷2至3分鐘,毋須刷太耐,建議最好對鏡子刷牙,了解自己是否刷得正確。
究竟坊間的普通牙刷與電動牙刷有否大分別?曾稱,就預防牙周病、牙肉萎縮來說,兩者的分別不大,同樣可發揮清潔牙齒的作用,但有部份電動牙刷會有時間或力度提示,預防刷牙太耐或過度大力,市民選購牙刷前,可諮詢牙醫意見。由於電動牙刷使用方式不同,事前要先學習其使用技巧,以防用錯。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