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擊戰」料成示威常態

「城市游擊戰」料成示威常態

【本報訊】過去一周的反送中抗爭,與五年前傘運完全不同。示威者無「大台」指揮,也無預警或先兆,一輪起哄後便「自發」佔路,24小時內撤走,有人將之與法國「黃背心」運動比較。前線示威者及學者認為這種模式更實際,更能遍地開花,相信會成為港人示威新常態。

「學精咗唔會長期磨」

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24歲劉先生認為,傘運是要癱瘓主要幹道影響社會經濟;是次則要向政府施加壓力,「唔一定佔路,如果當刻有其他方法,相信都會做埋……(長時間佔領)民氣都會隨時間慢慢消失」。

就讀理大的周同學及李同學認同今次群眾情緒遠較傘運更高漲,佔路時示威者的情緒很快就到沸點,迫使警方出動武力驅散;如果佔領後一段時間仍不採取行動,相信威力不足以撼動政權。

周同學也認為,這種抗爭方法較受年輕人認同,「因為後生仔就係想盡快解決、有效果」,故有可能成為日後群眾運動的新方式;但同時擔憂如沒有大台統一收集訊息,示威者很難證實四方八面的消息來源。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傘運持續79日,對社會造成的不便引起反感,「但最終乜都冇,仲畀咗好多口實政府做事後檢控」。今次示威者已「學精咗」,「唔會同你長期磨」,這種「城市游擊戰」有可能遍地開花。

法國「黃背心運動」曠日持久,示威者每周六都會到不同地點,以不同手段示威。鍾認為反送中運動與黃背心難以比較,因其目標主要針對新移民及穆斯林群體,大部份手段偏向暴力,包括焚燒車輛及報攤等,「香港社會普遍對暴力都唔太接受,亦唔會好多人願意衝」。雖然過去一周有市民發起不合作運動,包括癱瘓港鐵或到中資銀行取消戶口,但鍾指這些運動是因上周三警方暴力清場導致的挫敗感引起,與黃背心不同。

鍾又指即使政府發聲明致歉,但遊行五大訴求「一個都冇回應」,認為政府要有實際行動作回應,「最起碼清楚啲表述係撤回條例先」,否則將出現第三波示威,「就算得幾千人,去圍立法會,(政府)都好難做落去」。
■記者梁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