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危機】在波斯灣石油海運要道航行的油輪最近連番受襲,為確保全球石油供應穩定,西方國家據報正商討動用軍事力量為油輪護航,而困難在於選擇哪個中立機構領導這個聯合行動,美國軍官亦認為此舉成本太高且不切實際。
英國《泰晤士報》引述西方官員指,為經過波斯灣與阿曼灣之間霍爾木茲海峽的油輪及其他私人船隻護航勢在必行,但歐洲國家、美國、西方在中東的盟友、日本等所有受襲擊影響的國家,要先就實行方法達致共識。
難定誰領導聯合行動
過去5周,挪威、日本、沙地阿拉伯和阿聯酋都有油輪遇襲,而中國、印度和南韓是波斯灣原油的大買家。連串襲擊後,受影響國家已加派海軍力量到波斯灣戒備,而目前障礙在於尋找一個中立機構領導接下來的聯合護航行動,據報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海事組織」是選項之一,但其政治影響力或者不足。
而《華爾街日報》引述沙地高官指,利雅得已加強其石油設施及戰略地區的保安。報道又引述波斯灣國家官員謂,阿聯酋正與海運公司合作加強波斯灣、阿曼灣及霍爾木茲海峽的保安;據報位於阿聯酋最東的富查伊拉,沿岸已有外國軍事小組駐守。沙地官員又謂,接連有油輪遇襲反映霍爾木茲海峽本身弱點,而波斯灣國家正研究改善對無人機和魚雷的防衞,避免同類事件再度發生。
然而,美國卻向盟友的行動撥冷水,華府雖表示正考慮派美軍護送霍爾木茲海峽所有油輪,但有美軍官員不認為此舉可行,因任務成本高,且無法持續數周。但國防部長沙納漢指,他、國務卿蓬佩奧和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皆認定襲擊是「國際問題」,須以「國際共識」解決。
美軍官員指成本太高
西方繼續指控伊朗是上周四兩艘油輪遇襲事件的始作俑者,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前日的霍士新聞電話訪問中,指襲擊的確是伊朗所為,「因你們看到那船」,呼應美軍前一天發佈據指是事發後伊朗革命衞隊巡邏船駛近其中一艘遇襲油輪、移除未爆炸水雷的片段。但特朗普未揚言報復,只重申伊朗任何嘗試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行動「不會長久」,又指其政府對伊朗的強硬行動,包括退出2015年《伊朗核協議》及重新制裁伊朗奏效,表明華府想與德黑蘭談判多於傷害之。
英國外相侯俊偉亦指英國經分析後認為伊朗很可能要為襲擊負責,因襲擊符合伊朗一貫惟恐天下不亂的風格。但《泰晤士報》引述的西方官員淡化他們迅速回應的可能,稱要調查後才會決定落實。
英國《泰晤士報》/美國《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