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南 瓜

【越陌度阡】南 瓜

從前,南瓜是一種下價菜,種植耗地方,賣價又平,不是農夫用來賺錢的好貨。雖然不會大規模栽種南瓜,可是不少農婦會在屋前屋後的荒地種上一兩株,放任其蔓延生長,當家中缺菜的時候便拿來補給。南瓜又叫金瓜或番瓜,看見這個「番」字,大家都知道又是一種由美洲而來,在明朝傳入中國的作物了。

南瓜是一種粗生的喜溫作物,只需在荒地鋤翻幾下,把泥堆高成一個土墩,放入幾顆南瓜種子便完事。也有人會花點心機打理一下,澆澆水或施點肥,但大多數人還是讓南瓜天生天養。春天的雨水一來,南瓜藤便瘋長起來,四處蔓生,有時更會爬上廢屋頹垣上。只要藤蔓經過之處有泥土,就會長出不定根補充養份,繼續蔓延之旅。南瓜在「蔓延」這項事情上應該是各種瓜類之冠,也因為如此,很多時候農夫會忘了收割長得太遠的南瓜,待那些南瓜爛掉之後,種子會在明年再一次發芽,長到更遠的地方。

未成熟的南瓜。

不同形狀的南瓜,很適合用於創作。

日本小個子 醜女大翻身

為甚麼以前的南瓜不大受歡迎呢?可能是味道和口感的問題,雖然我沒有甚麼根據。記憶之中,母親煮的南瓜都是一絲一絲、鬆鬆爛爛的,一盆又鹹又甜水汪汪的菜式,大家都不大喜歡,好像只有一些掉了牙齒的老人才會喜歡。可是近年來的南瓜無論是口味與質感都大不相同,那是因為從前的南瓜都是一些農家老品種,可是近十多年香港人有機會吃到外國品種的南瓜,特別是日本的小個子南瓜,又甜又粉糯,可以烹調各種菜式和甜品,加上南瓜也常佔據着營養健康排行榜的高位,令南瓜醜女大翻身。南瓜本身原來有多個品系,在分類學來說都是「南瓜屬」Cucurbita的農作物,而Cucurbita之下分為幾個主要的「種」(Species),比較早傳入亞洲的分別是Cucurbita moschata「中國南瓜」和Cucurbita maxima「印度南瓜」,雖然又中國又印度,可是二者都是出自中美洲,在大航海時代被帶到歐亞。Cucurbita moschata「中國南瓜」跟Cucurbita maxima「印度南瓜」雖然貌似,但栽培的適應氣候頗有不同,Cucurbita moschata「中國南瓜」比較耐濕怕冷,明朝之後一直盛行於台灣及中國南方,也常見於如泰國越南等中南半島國家。而Cucurbita maxima「印度南瓜」就極怕高濕多雨的氣候,可能亦因為如此,印度高原的乾燥天氣成為南亞地區的繁衍地區,中文名稱亦因此而來。而其maxima的拉丁字面意思即是「巨大」,這種南瓜在陽光充沛、土壤肥沃的地方可以長出超巨型的個體,現在的紀錄是2,624磅,在2016年由比利時人所創(我二十年前入行時才剛過一千磅,發展神速)。

「蜜本」高產易種味道佳

西菜廚師愛的日本南瓜是一種叫Kabocha的品種,也是Maxima家族的,在十六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因為質地粉糯結實,所以在日本一般稱為粟子南瓜。Kabocha在日本人手中發展成一個獨立的小型品系,極受小家庭青睞,更推廣到全世界。我剛入行時完全不知南瓜原來也有這些分別,所以一直也種不好由外國引入的南瓜,花了大量時間查證之後才知道箇中原由。其實香港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栽種Maxima南瓜,放在秋天種植便機會大增了,但仍只限小型的Maxima如日系的Kabocha,因為個子小生長較快,秋冬季日照量少一些還行。近二十年來國內和台灣看見大眾都愛吃西方的粉糯南瓜,都積極把軟爛的Moschata老品種重新雜交培育,嘗試改變其口感味道,同時保留其易栽培的耐濕特性,其中最成功的就是現在街市常見的牛腿型南瓜「蜜本」,其質地雖仍遜於Kabocha,但易種高產,味道也佳,已成為半個中國都栽種的品種了。台灣和泰國就更加落力,近年來已開發出不輸Kabocha口味的南瓜呢。其實除了Moschata跟Maxima,還有其他類型的南瓜,便留待下次再詳述。

最後教大家分辨一下上述兩類南瓜:Moschata的果梗(瓜柄)呈明顯收窄的五角形,有稜溝;而Maxima則果梗肥厚而短,稜溝較不明顯,大家可以試試在市場上找找看。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