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面目偷襲 23條陰魂不散

改面目偷襲 23條陰魂不散

【今日上街】
【本報訊】今次《逃犯條例》修訂的風波,令人聯想到2003年反23條立法。有時事評論員認為,修例暫緩主要是因為連親建制的商界及專業界別都陣前倒戈;另一時事評論員則指出,《逃犯條例》修訂其實就是23條變身捲土重來,中央意圖蒙混,卻因錯判民情而再次受挫。有立法會議員相信,特首林鄭月娥此番破壞了社會氣氛,任內推23條立法困難重重。
記者:麥志榮

董建華政府2003年提出為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將叛國、分裂及顛覆國家罪行引入本港,結果觸發當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高呼「董建華下台」口號。董建華最後宣佈撤回23條立法草案,並在2005年因「腳痛」辭職。

董建華03年撤回23條立法草案,並在2005年提早辭職。

作為23條推手,時任保安局長葉劉淑儀亦在50萬人遊行後辭職。

當年7.1遊行,董建華及葉劉淑儀是市民重點狙擊對像。

戰略「退兵」不等於放棄

時事評論員林和立認為,今次與2003年最主要分別是2003年反23條由民主派發動,而今次反修例,除有西方國家高度關注外,最重要是修例觸碰了法治及司法獨立底線,令本港不少親建制人士、前高官、商界及專業團體等都或明或暗加入反對行列,一致要維護香港司法獨立的防火牆。中央明顯是錯判香港民情,林鄭月娥亦因此賠上她的政治前途,預料特區政府至少在未來二至三年內都無能力推動23條立法。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中央一直想特區政府為23條立法,但阻力太大,今次其實便是想借台灣殺人案為契機,利用《逃犯條例》修訂的包裝,變相達到23條的政治效果,但卻錯誤估計形勢,不但在本港引起強烈反彈,還導致國際社會干預,若再霸王硬上弓,需付出極大政治代價,於是只好暫時擱置。

他認為,暫緩《逃犯條例》修訂只是戰略性「退兵」,而非放棄23條立法。正如2012年國民教育擱置後,教育局一樣推行了各種各樣的「洗腦教育」措施,所以中央長遠目標仍是等候時機,用各種形式將23條「偷運」進香港,港人切勿掉以輕心。

定2022年死線試煉林鄭

自2003年後,23條立法是每屆特首必須面對的棘手問題。今屆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一直強調23條立法是憲制責任,不會束之高閣,但社會意見分歧,需先創造有利社會條件,暫無具體立法時間表。不過,較早前已不斷有傳媒引述消息指,中央交給林鄭月娥的任務是必須在本屆任期內,即2022年6月底前完成23條立法,不能再拖延,並以此作為她能否連任的試煉。

對於林鄭會否在餘下任期內搞23條,公民黨主席梁家傑認為「好難講」。他指,在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再推,「呢一鑊仲唔夠呀?仲要搞多鑊呀?」但他看過林鄭昨日在記者會的表現後,覺得她現時「唔係太正常,唔好明佢嘅心理狀態」。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表示,林鄭上台後曾話過要營造適當氣氛才為23條立法,「𠵱家氣氛梗係好惡劣」,起碼她應該不會向中央推薦要立法,但中央會否命令她去做則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