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硬推《逃犯條例》修訂令過百萬人上街,警方6.12向抗爭的年輕人開槍更令全城憤慨。香港大學校委會前委員、學術地位顯赫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警察對年輕人使用不成比例的武力,令公眾對修例產生的不明朗因素的恐懼加劇;事件應該透過更多法律研究及諮詢,和平地解決。
袁國勇表示,自己不是政治科學的學者,不想評論誰對誰錯。他感受到香港公眾對《逃犯條例》的修訂反應很激烈,因為修例對香港的生活方式及核心價值的最終影響,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缺乏邏輯性的解釋(lack of logical explanations),然後警察對年輕人使用不成比例的武力(disproportionate use of police force against the young people),令公眾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恐懼加劇。事件應該透過更多法律研究及諮詢,和平地解決。
公院拉人被轟損醫患關係
警方鎮壓和平示威者後,更在公立醫院拘捕求診的示威者,令公立醫院瀰漫白色恐怖。當日醫管局啟動重大事故控制中心,除協調多間公立醫院接收傷者,也指示急症室接收有關的傷者時,需標註為涉及立法會外大型集會,並需分辨病人身份為「警察」、「記者」、「平民」或「其他」。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批評,有關指示沒臨床需要,醫管局對警方在醫院內拘捕求診示威者沒採取行動,嚴重破壞醫患關係。
陳沛然與杏林覺醒、醫學界特首選委真普選醫生聯盟、前線醫生聯盟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發表聯合聲明,指任何人包括市民及執法者,如無事先通知進入醫療範圍內,有可能妨礙醫護人員工作,延誤傷病者求診及治療。今次警方於公院內作出拘捕,與慣常做法有異;便衣探員遊走醫院範圍,有可能侵犯病人私隱,引起醫患之間猜疑。聲明懇切提醒警方盡量避免在醫院作出拘捕,避免傷者害怕求診,並要求醫管局確保所有病人資料得到保障。
醫管局強調,有既定機制處理執法人員索取病人資料的要求,包括正式紀錄,並恪守閱覽病人資料權限的守則;要求急症室記錄救援人員、市民及傳媒等身份資料,是配合醫院服務協調、傳媒查詢及政府部門援助等工作。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