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櫃是一個人的「外置hard disk」,濃縮了過去、知識深度、興趣、風範甚至其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人在北京,順道參觀了中國嘉德拍賣已故大收藏家王世襄與太太舊居所存的10個書櫃連4,000多本書,20萬元(人民幣,下同)起拍,最後被搶到310.5萬元落槌。果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價在香港勉強可以買個黃金比例切割的劏房單位。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畢生研究古代音樂也彈得一手好古琴,曾師從汪孟舒習畫。這批藏書包含了二人畢生著作之餘,也涵蓋了家具、漆器、瓷器、玉器、竹木牙角、佛像、建築、考古、金銀銅器、美術史、音樂、民間藝術、雜誌、拍賣圖錄、食譜等五花八門,古籍中有大量的資料考證和筆迹,涉獵之廣幾乎囊括了二人一生所學、所好、所賞、所玩,是個知識「寶藏」。
我認識京城的收藏或文化界朋友,無論有沒有參與舉手,都親身去了預展瞄一瞄這排書櫃,然後各自各向肯為知識付鈔的新買家囑咐:「請好好保存兩老專業知識的源泉與情趣。」
玩物不喪志 大俗中見大雅
談王世襄,大家都知道他是「京城第一玩家」。「玩得出色、玩得招積」從來是他人生態度和終極成就,少爺仔10歲開始養鴿、鬥蟋蟀、馴鷹、撚獾,家裏的瓦屋檐全被他的驅鴿竿敲碎,90多歲還為了護鴿上書前總理溫家寶。無聊事認真做,他玩物之餘更「研物」,為所好出過無數專書包括《說葫蘆》、《蟋蟀譜集成》,更花了近10年寫《髹飾錄解說》,把井市的「雕蟲小技」推上「大雅之堂」。
王世襄生前有句名言:「一個人如連玩都玩不好,還可能把工作幹好嗎?」玩物不喪志而成癖,他卻一生樸素,有大俗之中見大雅的學者風度。
王老畢生致力研究中國古典家具,他的藏書當中有德國古典家具學者Gustav Ecke於1944年版的《中國花梨家具圖考》(此書2017年在佳士得便拍了約20萬港元);牛津大學教授、漢學家Craig Clunas的《Chinese Furniture》。至於他嘔心瀝血撰寫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萃珍》三本明式家具《聖經》當然也是櫃中客,還有齊中、英、德文不同版本,尤為珍貴的是1985年《明式家具珍賞》特藏版第1號;有寫着「自留本」、王世襄編注的《竹刻》,還有無數畫家送贈的簽名本畫冊。
1914年王世襄在北京東城芳嘉園這個四合院出生,家中堆滿家具古玩是個樂園。1966年文革前,院子很熱鬧,常來的文藝界代表有張珩、壠功、朱家溍、黃苗子、郁風等,這一排書櫃見證主人作畫寫書、撫琴待友、烹茶款客。
文革殺到,王世襄為了保住家藏的國寶文物不被漽,主動請求紅衞兵抄家,晚年他把自己千金收藏來的文物都半捐半賣了出去,孑然一身只留下的命根,是他與太太每天買餸用了幾十年的菜籃,繁華落盡見真淳。
在懷念亡妻的詩中,王世襄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並行各挈一」的情景,還吩咐他日辭世之後,命人把菜籃放在二人墳墓之間。玩得五花八門,這癡漢對感情卻是一條心。
撰文: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