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近年出現了「下流老人」的社會現象。「下流老人」一詞出自日本,是指老人退休後因沒有積蓄,無法維持基本生活所需,就算重投職場,亦只能從事體力化工作,在社會沒有向上流的機會,因此稱為「下流」。台灣的下流老人,正正是租屋市場上最不受歡迎的一群,有九成的房東,都不願租屋予他們。
有一天的下午,78歲的林婆婆(化名)如常外出買餸,回來之後她發現自己40呎的單位忽然變得寬闊。她呆望空出的角落,始發現自己的冰箱不見了。「房東想逼我搬走,沒有得到我的同意就用後備鑰匙開我房門。」原來,房東把她的冰箱搬到公共空間,鄰居紛紛叫林婆婆報警。她氣得滿面通紅,但最終還是沒有報警,因為她知道,年老……或許就是罪。
在台灣,每天都在發生同樣事件——房東用盡任何方法逼走老人。林婆婆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專門協助弱勢社群租屋事務的「崔媽媽基金會」社工雅儀跟我們說,她在前線經常遇到類似個案。基金會調查發現,老人求助租屋的數字漸增,在2016年的21.6%升至2018年的26.5%。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14.1%,每7人之中,就有1名老人。2018年,全台灣共有33,863位獨居老人。
租予老人=欠租+變凶宅
究竟長者租屋有何難?基金會表示,約有九成的房東都不願意租屋予獨居長者,原因是怕他們死在單位內,令單位變成凶宅難以再租出去,又或者怕低收入的長者會欠租、堆垃圾。
林婆婆便是典型的「下流老人」個案。她是菲律賓華僑,1980年代到台灣打工做清潔工賺錢為家人治病。不懂國語,只能講有重口音的台語,租屋的時候,房東都嫌與她溝通麻煩,還未多講幾句,紛紛耍手擰頭。
「我們接到林婆婆的個案也很頭痛,尤其她沒有穩定的工作,只做一些廢物回收的工作,只能負擔四千多台幣的租金(約1,000港元)。」崔媽媽基金會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說。後來,她們決定先幫林婆婆申請低收入人士身份,領取補助,現時她每個月可領到22,000台幣(約5,500港元),這樣便可以解決房東對租客欠租的憂慮。然後,他們着手幫忙找較接受弱勢社群的社會住宅(類似香港的公屋),最終花了兩個月找到了一個約4坪的單位,經補助後每月只需交約6,110台幣租金(原租金11,000台幣)。
公屋年輕人優先 「可左右選舉」
事實上,台灣有超過八成的人擁有物業,只有約一成人依賴租屋市場,房屋空置率高企。然而,在台灣人心目中到老年仍然未有自住物業的老人,會被認為是「奇怪」的一群,房東更加不願租屋給他們。
下流老人因經濟問題無法上樓,只能在租屋市場上打轉。每次老人打電話去接觸房東,他們只能報細數、甚或訛稱自己與子女同住,因為他們深知房東不會租屋給獨居的他們。
社會住宅(公共房屋)呢?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解釋,由於台灣跟隨美國福利政策制度,認為房屋問題應該由市場解決,所以在社會住宅方面一直落後。根據社會住宅聯盟2015年調查的數字,亞洲地區當中,香港的社會住宅比率達三成,台灣僅得0.08%。
社會住宅的興建比率不足,但台灣的空置房屋比率高,佔市場的一成多。政府嘗試出手在民間招募愛心房東,透過稅項優惠吸引房東,將閒置住宅承辦給「二房東」代辦租屋管理住宅。然而,因為「鄰避效應」,怕項目影響鄰居或附近居民,願意做愛心房東的人當然少之有少,「我們常常開玩笑,政府自己都不當愛心房東(公益出租人),怎麼期待其他人於在商言商的市場中當包租公,去當愛心房東呢?」呂秉怡說。
比較台灣和香港的情況,呂秉怡續道,比起香港接近30%的公屋比率,台灣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香港的公屋是以老人優先,台灣的公屋是以年輕人優先。整個住宅為甚麼討好年輕人?其實跟選舉有關,因為年輕人可以左右選舉結果。」
他表示,全台灣約有33萬個弱勢家庭,需要社會住宅這樣的居住方案協助,但目前只有約5,000個單位興建中,當中70%都分配給年輕人,最讓市場抗拒的年老長者,只好在租屋市場上流動,令社會面對極大的住屋問題。
有錢長者 租屋仍難
可悲的是,難租房不限於中低收入老人,因為年老在台灣就是一種標籤,有錢都未必租到房子。馮麗芳說:「我曾接觸過一個案例,環境各樣條件都很好,但房東知道她丈夫過身,就開始下逐客令了。她說我有錢,但房東就會擔心這麼漂亮的房子,要是你死在裏面,以後我租不出去怎麼辦。」
當香港近年因為住屋問題鬧得熱烘烘,不少人都對台灣投以美好的幻想,想要在台灣退休養老。馮麗芳歸納前線的義工經驗說:「倘若你沒有置業,要來台灣租房子,我真的勸你要好好考慮一下了。你的經濟能力再好,都有可能被房東拒絕。」
記者:袁志敏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