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中,香港人最重視的就是「住」。在香港,我們談的都是樓價、呎數,但台北忠勤里的里長方荷生卻從社區開始,建設社區飯堂、食物銀行,共享冰箱。他一直認為,居住不只講空間大小,也講社區網絡。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社區可以由食開始發展出照顧網絡。只要獨居長者走出來吃一頓飯,社區從此不再孤單。
早上9時,來到方荷生的社區飯堂「樂活園地」,也就是社區關懷的據點。有部份老人早早幫忙準備午餐,其他老人忙着做運動、量血壓,又有義工前來做訪問考察,人人忙到一頭煙。但最忙的是方荷生,他一天到晚都忙着回覆募捐、合作的訊息,為的就是希望老人家能安心地吃下去。
引長者出門 讓義工跟進
跟方荷生同樣忙的,還有廚房的廚師們。未到9時30分,廚房已經開始傳出炒菜的味道,幾位廚師忙着洗雞、把青椒切絲備用,「我們今天煮咖喱雞啊!」是誰決定餐牌?瘦弱的廚師陳娜娟一邊炒菜,一邊跟我說:「我們都是看見冰箱有甚麼才煮甚麼,沒有菜單啊。」
社區食堂大部份的材料都是透過超市和市場捐贈而來。有些是前一天賣剩的、有的是賣相不佳、無人問津的,所以廚師都是9時才知道要煮甚麼。採訪當日,記者親眼見證菜販從貨櫃車把蔬菜拿下來,另一位廚師潘梅香立刻放下菜刀跑出去,一看到茄子就飛奔跑到廚房大叫:「太好了!太好了!」廚房氣氛頓時熾熱,原來過去一小時,大家正在苦惱茄子份量不夠,現在正好解決燃眉之急。
10時半左右,老人早已在圓桌前面排排坐等盛飯。除共餐以外,社區食堂還有送餐,送餐義工將飯盒送給獨居老人,又會把部份餐點供應給附近的社區。這裏每日供應兩餐,兩餐收20元台幣(約5港元)。方荷生堅持收錢,是因為深明老人抗拒「免費午餐」,要付費才會每天都來,飯堂的社工和義工就能每天跟進他們的狀況。
根據台灣衞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18年全台灣目前共有33,863位獨居老人,倘若政府和民間沒有任何服務,老人每天都要面對吃飯的問題。事實上,忠勤里(南機場)曾是全台灣擁有最現代、第一個沖水馬桶的先進配備公寓的地區,也是台北人心中的高級住宅區。只可惜昔日繁華的景象今日淪為落後和骯髒的代名詞。在這個小小的社區中,現住有約1萬名居民,65歲以上的長者約有1,500人,比例達15%,其中獨居的老人就有100人。
92歲的程傳琪是其中一位在南機場住了30年的老人。她帶我們到她一樓的家,看見嶄新的廚具,我問她還有下廚嗎?她反問:「我一個人,還要煮嗎?」家中子女嫁的嫁、娶的娶,家中留下的是他們過往的生活物品和幾張久遠的照片。她不煮飯,冰箱似是擺設,但長年貼着方荷生的電話,「他叫我有事就打給他。」
程婆婆說,她跟方荷生相識十多年。十多年前的某天,她如常上街買便當,路上遇到方荷生,當時他正好開始推出送餐服務,叫程婆婆讓他送餐,一送便送了多年。自2011年社區食堂落成後,她便每天跑到食堂吃飯,風雨不改。
老人沒營養易摔倒
方荷生如此着力做社區食堂,是因為20年前第一次做里長時,無太多照顧老人經驗的他,一年送走了幾十個孤獨長者。他問醫生,怎樣才能幫助長者?醫生說老人常隨便解決一餐,沒有營養很容易摔倒,一摔就走了,「所以我決定從食飯開始照顧。」
發展初期,由於政府補貼不足,方荷生惟有將自己房屋都拿去抵押貸款,四出演講募款,後來經費有了,他漸漸擴大服務受眾。從送餐服務至社區食堂,至食物銀行照顧區內區外的弱勢家庭,以點數免費換取日用品,更與麵包店合作,將快要下架的麵包分派給有需要的人。服務多變,但唯一不變的,是他的債項仍然未還清。
值得嗎?「值得。因為不照顧他們,他們真的會死在家裏發臭!」在台灣,南機場是第一個建成社區食堂、食物銀行的社區網絡,直到現在,很可惜它仍然是唯一一個。也許太多政治考量,太多經費問題,要排除萬難,不容易。「我希望經驗可以不斷被複製,讓更多人可以建成社區網絡。」
記者:袁志敏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