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留宿的寶劍山莊外,整夜狂風呼號,一覺醒來,天還未亮,風停了,霧卻濃。原本打算摸黑登駒岳看日出,看來機會不大,不過最後仍按計劃出發,離開山莊時,六時四十分,天色已漸明亮。
位於長野縣的木曾山系,被稱為日本的「中阿爾卑斯山」,十八世紀江戶時代尾張藩士兼地理學者松平君山創作浮世繪詩畫冊《木曾八景》中的「駒岳夕照」,描繪的便是木曾山脈最高峯「木曾駒岳」。徒步「中山道——木曾路」訪古途中,已決定一登,一年後便身在此山中。
初夏七月,山坡仍有大片殘雪,登上駒岳主峯前先要翻越中岳,路徑有兩條,一是登頂,否則可走西坡橫腰的「中岳卷道」,不過穿越亂石崩崖,比登頂的路更崎嶇險要,分岔口有告示提醒登山者勿在積雪季節通過。大霧之中無景可看,於是選擇了橫腰路,沒有積雪,卻因霧水變得異常濕滑。雲霧時聚時散,寶劍岳西壁險峻山勢,若隱若現。登主峯駒岳前的一段,不算陡峭,但碎石滿佈。風停了,五里霧中,一切都消失,只剩下踩在礫石上的響聲,偶爾停步,四周便寂靜一片,彷彿可聽到霧氣在身邊流過。頭頂上雲霧忽然散開,一道金光如箭般射來,原來山路已經穿出雲層,眼前是日出後的一片藍天,與腳下浩瀚雲海。若堅持準時出發,也許便可以看到壯麗日出,不過自己可不是那種愛回頭看的人。
雲海上參見保食大神
七時十五分,登上了海拔2,956米的駒岳之巔,那是一片寬闊平地,有方位盤立於中央,旁邊除了三角點和標柱,還有不少堆叠起來的石塊。石堆群中一堵石砌矮牆,拱護着「木曾駒之岳神社」和鳥居。日本有古老的山岳信仰傳統,每座山峯頂上幾乎都有神社建築,木曾駒之岳神社是座約一人高度的小木屋,建在石台之上。這是神社的奧院,另有里宮建在一合目,每年5月3日的例祭,戴上天狗面具的祭司在神樂中起舞,是這區的一大盛事。比較特別的是,駒岳頂上共有兩座神社坐鎮,東面靠近伊那谷方向,是另一座「三間社流造」建築式樣的「伊那駒之岳神社」,祭祀神為神道教中守護五穀的「保食大神」。
「上松B」路線 熊出沒注意
雲海之上,近可觀中阿爾卑斯南部諸峯,遠可盡覽南、北阿爾卑斯群山,甚至富士山,群峯如今大都沉於雲海之下,只剩遠處的御岳山和穗高連山幾座超越3,000米的雪峯,蕩漾雲濤之上。一般人未必可以一一說出群峯名字,但山形獨特如尖塔的「槍岳」,很難錯認。神社旁邊一處似是露天祭壇,一座古樸人形坐像立於頹垣之中,乍看似佛像,細看其實長髮披肩,背後一圓形石板,相信就是「保食大神」。
流連近半小時,正準備下山,一位登山者輕身從另一方向登頂,估計昨晚在峯西近頂的「頂上木曾小屋」留宿,走五、六分鐘便到峯頂上來了。我在地圖上指出下山的「上松B」路線,他不懂英語,但明顯建議我走回頭,似乎擔心西坡那邊路不清晰,且仍有大片殘雪,容易迷途。我拿出全球衞星定位儀,以示已有所準備,也許他覺得自己多管閒事了,尷尬地笑起來,其實我很感謝他的關心和提點,道謝過後,便揮手告別了。
快步下山之際,雲霧漸散,中阿爾卑斯南部諸峯開始展現,被風化得怪石崢嶸的山脊,仿似一排排的尖削狗牙。崖下山坡覆蓋着長期被風雪壓得挺不起腰的針葉樹叢,如翠綠地毯,樹叢中「頂上木曾小屋」鮮紅屋頂上漆上白大字,特別耀眼。
一個月後,無意中看到一則當地消息:剛過去的秋天,登山者多次在「上松B」路線目睹熊蹤。終於明白,山頂偶遇那位登山者,擔心的是甚麼。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