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評級先拆卸 無視歷史價值 年半毀8戰後建築

未評級先拆卸 無視歷史價值 
年半毀8戰後建築

【本報訊】怡東酒店在炮聲中曲終人散,友邦大廈完成歷史任務,中環郵政總局亦面臨拆卸,一幢幢戰後建築被重建巨輪推倒,未評級、先倒下。「活現香港」統計過去一年半本港至少八幢具價值戰後建築已經或面臨拆卸,批評當局一刀切拒為1970年後建築評級,憂戰後建築歷史將出現「黑洞」,促請政府盡快展開評審。
記者:鍾雅宜

不少戰前建築拆卸重建,但戰後建築消失速度亦不容忽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指近年戰後建築有加速拆卸迹象,粗略統計2017年底至今至少八幢具歷史價值戰後建築已拆或面臨拆卸,包括已拆卸的香港佑寧堂;正拆卸的怡東酒店、嘉頓中心及灣仔友邦大廈;已宣佈拆卸或面臨威脅的中環郵政總局、荃灣法院、浸大大學會堂及中環德成大廈。

祁稱古諮會2013年提出為1950年後建築作評審,但六年來毫無寸進,古蹟辦去年稱正籌備戰後建築評審,不過他擔心需時太久,「唔係等建築物圍晒板先同業主傾保育」。亦不滿當局只審視1950至1970年落成建築物,建議至少以1980年劃界,全面評審前亦應主動識別可能被拆的建築優先評級。祁指戰後建築見證香港社會發展,若來不及保育戰後歷史將出現「黑洞」。

銅鑼灣怡東酒店

1973年開幕,由老牌英資洋行怡和集團旗下文華東方國際持有,初期有1,003間客房,曾是全港最大酒店

灣仔友邦大廈

1969年落成,屬香港第一幢以預應力混凝土興建的多層無柱建築物,由建築師木下一負責,曾獲1969年建築學會銀獎牌

中環德成大廈

1959年落成,由第一代澳門賭王及押業大王高可寧家族持有,由著名建築師朱彬設計,是首座採用玻璃幕牆的商業樓宇

一刀切不評1970年後建築

按古諮會紀錄,2013年時任主席林筱魯會上稱應為1950年後落成建築物評估及給予評級,但是否包括1970年後建築則需再討論,有委員不贊成一刀切不處理1970年以後落成建築。前古諮會成員、中大建築系兼任教授何培斌指當年會上已提出就現代建築作普查,但至今仍未展開。

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認為戰後不少公共建築與今日社會有強烈連繫,「香港好令人失落,呢類歷史不受重視,反而政府帶頭拆卸」。建議參考外國做法,將30年以上建築物納入評估。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則稱古蹟辦拒為中環郵政總局評級,因古諮會曾決定暫不評審1970年後建築,她批評決定專橫,憂珍貴建築得不到保護。

古諮會主席蘇彰德指現時約有180幢戰後建築獲評級,包括大會堂及舊中銀大廈,古蹟辦就戰後建築評審組織七人小組搜集資料,據知已聘請約一半人手,戰後與戰前建築分別大,「數量多,好多係高樓大廈、大型屋苑,業權複雜」,或需訂立新評審標準。就能否將評審範圍擴展至80年代建築物,他擔心資料搜集需時很久,「每加10年就可能會加多成萬幢建築」。蘇稱古諮會仍進行戰前建築評審,期望明年可召開集思會檢討戰後樓宇評審工作及諮詢公眾。

古蹟辦指古諮會2013年曾決定暫不為1970年後落成建築評級,古諮會去年底會議再確認議決,中環郵局和荃灣法院1970年後落成,故古諮會不會評級。古諮會2015年舉行集思會,委員認為戰後建築在建築類型及文物價值等與戰前建築有別,須有全面認識才能考慮是否評級或引入新標準等,政府已撥備資源開展評級前期工作,如研究外國做法、估量建築數量等。

浸大大學會堂
(AC Hall)

1978年啟用,由浸大前身香港浸會書院首任校長林子豐在1970年捐出50萬元興建,出自香港著名建築師甘銘手筆,屬當年重要表演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