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端午節紀念屈原?不完全對,更早是伍子胥。春秋末年,吳國大臣伍子胥痛心於吳王無道,國之將亡,憤而自刎,臨終說:「把我眼睛挖出掛在首都城門之上。」看暴政橫行到幾時──這令你想起什麼?吳王令人將伍子胥屍體裝進皮囊投入大江,百姓賽龍舟尋覓打撈、包糭子祭奠。
春秋之後到戰國,戰國屈原不用多說了。伍子胥故事太激進,封建皇權想淡化,漸漸以屈原故事取代之。屈原也諫諍,也投江,但表現出來一片忠心愛君,統治者較能接受。
另一說法是東漢孝女曹娥。曹娥父親遇溺失蹤,十四歲曹娥投江尋覓,結果父女遺骸雙雙浮出。骨肉親情,生要見人,死要見屍,天安門母親也想求個明白!
遲至近世,革命家秋瑾女俠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初五遭處決就義,剛隔一月,時人拿她與屈原相提並論。
你以為端午是中國節日?2005年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江原道的江陵端午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老外看來,是我們模仿朝鮮啊;你懂的,恰恰相反,亞洲鄰邦自古仰慕華夏。但那如何?前賢的勇敢日久被遺忘,禮失求諸野,端午憂國憂民、嫦娥奔月追求自由、重陽登高流亡出走、清明介之推守節寧願焚死……一一淪為記得回家食餐勁而已。
回頭說,來源有不同說法根本不奇怪。古人以地支子為十一月,子丑寅卯辰巳午,十一、十二、一、二、三、四、五,舊曆五月便是午月,五月初五便是端午,陽氣大盛,又稱端陽,最宜紀念烈士。上述盡皆烈士。
意大利學者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說,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因為當代人各取所需地詮釋,為眼前服務。屈原忠君愛國,共產黨破四舊,不好意思講忠君,唯講愛國,愛國正是提醒奴才搖頭擺尾的暗語。每逢六四,時節必近端陽,一樣有暴政,一樣有昏庸,一樣有抗命,一樣有犧牲,一樣有傷逝,既然精神若合符節,我建議,從今端午節換成紀念六四就好,或者,大家心照不宣,讓政府如坐針氈,民間信仰細水長流。
江山代代出英雄,這建議並非顛覆傳統,是繼承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