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不安 - 楊靜

過去的不安 - 楊靜

「每個人都會死去三次。第一次,你的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人們把你的屍體火化或土埋;第三次,沒有人會再次念起你的名字──自此你徹底死去,不再回魂。」

亞洲藝術文獻庫近日舉辦策展人講座,主講人曾花十年尋找幾場曇花一現的藝術展覽,姑且叫做關於流亡博物館的考古發掘吧。之所以要十年,除去經費緊張,也是因為線索太多,遺跡太散,她和搭檔分身乏術,只能一點點來。她們找藝術品,也找人,把這些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東西聯結在一起的,是1978年3月貝魯特的一場展覽,主辦方是巴勒斯坦和平解放組織,參展的二百多個藝術家來自三十多個國家。

1982年,以色列攻佔貝魯特,保存展品的大樓被砲彈摧毀,內裏的寶貝也被掩埋進廢墟──這樣就死了兩次。在所有記得的人消失之前,兩個貝魯特的女藝術家Rasha Salti和Kristine Khouri決定回頭找參加過展覽的組織者、觀眾和藝術家。她們不是要找尋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證明這些作品曾經存在。通過大量的訪談和口述史,她們從親歷者的記憶中萃取點與線,重新拼湊起那場煙花般絢爛但短暫的盛會。

紛雜的記憶中,每個人也都各執一詞,誰持什麼政治立場,誰勇敢挑戰政治紅線,誰又機會主義,幾十年後垂垂老矣的人們一話起當年,就又激動一遍,生氣一遍,難過一遍──展覽在情緒和話語裏還魂。Rasha和Khouri被自己的冒險震撼,結束這次發掘後,又去到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等有過流亡展覽的歷史現場按圖索驥,最後把這些故事寫成書,提名為《過去的不安》。

書一定好看,但她們的行動已經足夠鼓舞人心。放心吧,過去的不安會有人發掘。遺忘是人的天性,但努力記得也是。哪怕記的眾說紛紜、有所缺失,那也會如《指環王》所說:「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就算過去變成盡是春秋筆法的神話,也會有未來的福爾摩斯迎面而上,破解懸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