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屈穎妍女士的奇文,大意說:近三十年間有關六四的資料越來越多,「六四不是當年我們看的那麼簡單」,例如有軍人被燒死,而柴玲亦說過「我們就是要天安門血流成河」。
讓我補充一下,今年的最新資料,是加拿大記者Arthur Kent,將當年拍攝的長安街民眾中槍、軍人集結等零碎片段,重新剪接為一部叫「六月黑夜」(Black Night in June)的短片。短片中,你聽到陣陣槍聲,市民學生在街上逃跑,也有人本能地還擊。有幕是一個兵被圍毆,有人勸阻「不要打他」,群眾於是也饒了他。你還看到很多人中槍垂危,醫科生、醫生都在聚精會神急救。北京城內有沒有屠殺呢?這是證據。
當然,這些片段是屈女士沒興趣看的,看了也不會提。為什麼?按照她引述的資料推斷,她只想給讀者一個印象:中共是被「反對派」抹黑的弱勢社群,「悲劇」的幕後黑手是民運領袖和「暴徒」。因此,一切跟上述印象有矛盾的資料,她都隻字不提。
屈女士又說,六四是反對派的圖騰,「動不得、更問不得」,「把一切反思一切證據摒諸門外」。請她搞清楚:問題有好壞之分,反思有智愚之別。五毛黨和哲學家都喜歡事事質疑,但後者是為了追尋真相,前者則為了混淆是非。因此,即使質疑同一件事,五毛黨和哲學家往往得出不同結論,例如問:天安門廣場有沒有發生屠殺?
根據一些可信的現場人士的說法(如劉曉波、侯德健等),天安門廣場上應該沒發生大規模的屠殺。然而充分證據顯示,六四確有屠殺,但那是發生在廣場之外,北京城內,如Arthur Kent拍到的長安街。明白了這事實,不會改變你對六四的看法,至於其他人會否因此推論出「六四沒有屠殺」,我就不得而知。
現在很多人(包括我)習慣說「天安門大屠殺」,確欠精準,但也不過取其象徵意義。正如一四年傘運叫「佔中」,難道佔領的不是中環,你就說什麼事也沒發生?同理,說「廣場上血流成河」也不符具體事實──我想起《尚書.武成》形容武王伐紂的情景為「血流漂杵」,被王充批評失實,「周、殷士卒皆齎盛糧,或作乾糧,無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論衡.藝增》)王充沒否定武王伐紂,但五毛看了就會質疑,沒有「血流漂杵」,武王有伐紂嗎?「武王伐紂沒有我們看的那麼簡單。」世事的確複雜,簡單的,只是很多人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