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Uber條數點計?

【黑鏡線索】Uber條數點計?

【黑鏡線索】
Startup行內有個笑話:有人諗到條橋,賣美金,顧客可以九折,用九毫子向公司買一蚊美金。公司當然好多生意,好高營業額,同埋好高增長。當然,蝕到喊。

剛啱上市嘅Uber,上市後第一次公佈業績。最新季度,營業額增長兩成,做30億美金生意。車程數,按年由11億增長到15億。埋單呢?蝕10億,拉勻每程輸四毫二,按年每程輸多咗,到六毫七。

頭先講嗰個,其實唔係笑話,係好嚴肅嘅事情,因為分清一間公司本質,到底係唔係屬於九毫賣一蚊嘅模式,事關重大,冇乜嘢更緊要。難度係,頭先個例子,答案好明顯。現實裏面,好多公司都唔係咁容易分辨。

九毫子賣一蚊 規模越大越蝕得甘

有人問,咁多人投資咁多錢嘅公司,冇理由太笑話啩?其實唔一定。一盤生意,尤其係新行業新玩法,到底會唔會持續賺到錢有得做,係好大嘅問號。呢個未知,就係投資者主要嘅風險。而投資者博嘅係,規模夠大,蝕頭終會賺尾,而賺尾會好和味。

問題係,規模變大,本身唔等於可以賺得番。九毫子賣一蚊,規模越大,只會越蝕得甘,所以搞清個所謂unit economics就好重要,先知道有冇規模效應。但係有難度,邊啲成本計落unit economics,冇正確答案,所以唔可以盡信,一來間公司有誘因用最好睇嘅定義,二來就算想均真,要預測乜嘢有scale乜嘢冇,都好難。例如,好多公司開頭以為客服成本有規模效應,但係結果規模大極都睇唔到個效應。更何況,規模效應唔係非黑即白,唔同成本,好可能有唔同程度。

但Uber最大嘅問題,唔係以上嘅關於點樣判斷規模效應,而係上咗市都唔肯公開有關unit economics嘅任何數字,唔代表佢啲數字一定差,但係大家係局外就只可以估吓估吓。佢咁遮遮掩掩,令人懷疑,啲數字唔係好靚仔。而如果以一季十億車程嘅規模,都未見到規模效應,就好有理由質疑,到底要去到幾大規模先得?地球到底夠唔夠多人去俾佢達到嗰個規模?

咁如果Uber現成主業,條數萬一計唔掂,就係咪冇嘢好憧憬?咁你可以憧憬Uber Eats送外賣會好好賺,賺返晒,又或者憧憬自駕技術好快會壓低成本,又或者,滴滴會好好賺,Uber手揸嘅20%嘅股份好值錢。但問題係,Uber走到今時今日,仍然只可以靠憧憬,成件事係好高風險。

正如上一次講,Uber自作業放過咗Lyft一馬,令Lyft翻生續命同佢繼續玩燒錢遊戲,可能係好關鍵嘅事件,有理由相信,喺Lyft瓜咗柴嘅平行時空,今日Uber會有更大嘅加價空間,個unit economics可能會有分別,唔使搞到今日仍然要大家估吓估吓嘅田地。

撰文: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