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達人】
抄《Winning》save、小說式攻略、秘技密碼、編者的話,這些都是香港game書曾帶給機迷們的回憶。大約10年前,遊戲周刊雜誌同期最多有六本以上,到現在只剩兩本,常說紙媒是黃昏工業,那game書更是已臨寒冬,網上攻略有片又夠快,怎會還有人睇書打機?
做了遊戲傳媒近30年的台灣老前輩徐人強,1991年創辦《電腦玩家》雜誌,轉型做過網也做過app,偏偏走回頭路。2017年眾籌創辦了《舊遊戲時代》雙月刊雜誌,最後眾籌金額達720萬台幣(約170萬港元),力證game書也有市場,而且它不是一本尋常game書,而是一本以懷舊遊戲作主題的game書。
書刊從不是眾籌的熱門項目,Kickstarter同類項目籌得過10萬港元已屬難得,但強哥一開始已說下豪言壯語:「他們問我目標金額,我說400萬台幣,全部人都嚇一跳,我半開玩笑的說:『我是徐人強,我自己就是招牌。』」
28年前出雜誌 評論創先河
我們說說歷史,看看這塊招牌多值錢。徐人強1991年服完兵役,和朋友合資15萬台幣創辦《電腦玩家》,當時台灣game書由電腦遊戲公司出版,志在推廣遊戲有讚無彈,強哥他們很快以評論分析闖出名堂。1996年被當時最大的出版集團PC Home收購。
來到強哥辦公室,看他拿着《戰國策》、《太空侵略者》等舊遊戲,如數家珍,發現他有機迷那種憨直,簡單講就是「毒毒哋」,但同時有着舊派機狂的魄力。日本作家「御宅族之王」岡田斗司夫說過,御宅族不單對自己的嗜好狂熱,而且往往在專長方面有卓越的觀察力。強哥創業期已知讀者想看真心評論,他拿着1991年的第1期和2001年的雜誌,展示了當年遊戲雜誌的輝煌,1991年薄如港漫的小書,2001年已增至502頁厚如字典般,入面有一半是廣告。
2000年,他領軍推出Gamebase遊戲網站,一心求變,「遊戲迷是當年最先感受到互聯網革命性力量的一群人,資訊太快,那時已知雜誌追不上。」因為看得早走得前,Gamebase成為當時最大型、最有影響力的中文遊戲網站。
遊戲網站成功 做app滑鐵盧
智能手機面世,強哥覺得網站不足夠,2009年再創業出手機app。可惜估得中風向,卻未能乘風而航,因為整個商業模式都不同了,「做雜誌,做好內容有人買就有錢;做網站,有人流自然有廣告,都跟內容有關,但現在不同。」他們最成功的app 是《神魔之塔》攻略版,一天最多有34萬用戶使用,流量誇張,但仍然賺不了錢,廣告費都被大公司如Google、facebook等等分掉。
由書到網再轉app,強哥坦言當時做到灰,撫心自問,最喜歡的還是做雜誌,「那時候很簡單,做好內容就有人欣賞,做出好的雜誌,讀者會有回應,會寫信跟你交流。」參考英國的懷舊遊戲雜誌《Retro Gamer》可以自2001年推出至今,他大膽猜想華語地區也需要一本中文懷舊遊戲雜誌,「在中文世界,幾乎沒有人專門有系統地整理懷舊遊戲,重新介紹它們給讀者認識,如果我去做的話就有獨特性了。」
專訪遊戲功臣 網上無人做
作為遊戲迷,記者覺得強哥像華生般突破盲點,網絡易搵料卻雜亂無章,而且難以重溫。每期《舊遊戲時代》都有主題故事,有日本遊戲、歐美遊戲,每本售420台幣(約105港元),最教香港機迷感興趣的,要數經典台灣RPG《仙劍奇俠傳》的專題。強哥和遊戲創作人姚壯憲先生本是老朋友,訪問時提到很多開發秘話,是網上不可能找到的。強哥特別希望雜誌能在遊戲以外,記錄一班和遊戲相關的功臣或奇人,記者也是看了當中的訪問,才知到香港人陳志明先生曾在90年代獲台灣金磁片遊戲製作獎。這些正是強哥所言,網上不會有人做,而又很值得用雜誌記下的人和事。
強哥覺得紙媒大不如前是事實,但新科技可幫助舊媒體。以前出一本書,未到賣街也不知銷量,現在製作組出版前就可以透過眾籌了解市場,也是令強哥放手一搏的原因。事前他用facebook和其他宣傳活動試探過反應,預計會有2,000人願意訂購一年,眾籌價合共400萬台幣,因此發起眾籌計劃時也信心十足。最後有2,663個支持者,共籌得720萬台幣,約170萬港元。
《舊遊戲時代》營運近兩年,強哥坦言懷舊遊戲雜誌賣的是情懷,熱情會變淡,門市銷量會漸降,新訂閱戶比頭一批眾籌難找。要製作資訊量豐富的雜誌,人工、成本不能偷工減料。強哥希望發起一場舊遊戲復興運動,讓大眾重新認識舊遊戲和遊戲雜誌。
記者:司徒港燊
攝影:王文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