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一張撕毀了的畫,還撕開了甚麼?

【詠物誌】一張撕毀了的畫,還撕開了甚麼?

逛佳士得預展恰巧碰上一幅被小孩意外撕毀了的畫,照片放到社交媒體,想不到引起軒然討論,也引爆了有關家教的熱議。有網民鞭撻是保安漏洞,也有留言「支持嚴懲小朋友」,竟有過百人like;還有人義憤填膺的重提「生仔要考牌」,揶揄「養不教、父之過」。我不知怎樣才叫「嚴懲」?是打手板還是斬手指?如果他是你的子女又如何?

我反而立刻想到香港美學教育之貧乏。從來,教育系統只教你生存,不會教你生活,今時今日提起藝術很多學校還是跟「勞作」掛鈎,美學是甚麼?校長們個個黑人問號,更遑論家教上的美學觀念。在國際金融都會,美都量化為數字(雖然政府標榜求學不是求分數,才怪!),吃飯盲信米芝蓮星星幾顆?求偶要知對方身家、幾叠樓揸手;就算選美,所謂「美貌與智慧」的標準都化成數字,「36、24、36」;兩個碩士一個博士銜頭,會考28分(現在是**);𥄫女,香港人都缺乏美學自信。

只關心金錢 誰要賠償

這讓我想起《小王子》裏面有一幕說到,「大人們喜歡數目字」。「假如你告訴那些大人們說:『我看見一間用玫瑰色紅磚蓋成的房子,窗裏有天竺葵,屋頂上有鴿子……』他們無法想像得出這間房子。你應該告訴他們說:『我看到一間值得十萬法郎的房子。』然後他們才叫道:『多麼美呀!』」

所以在這件事上,大家關心的也是數字。任伯年是誰,who cares?只知那四屏值二百多萬;誰要賠償、誰要孭鑊?藝術的價值難道只能用金錢衡量?家長伺機教育孩子不要破壞藝術品,並非只因「我們賠不起」,而是應學懂欣賞和尊重藝術家的心思、創意和手藝,每幅創作如何獨一無二才是。

「美學」(Aesthetics)一詞原是希臘文,解作官感和情感。美學教育不是一門學科,並非要把學生都訓練成藝術家或評論家,而是透過觀賞藝術,深化知識運用;或者藉藝術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見到「核突」嘢要識話「唔好」。街市、垃圾桶、街燈都可以有美感,感受周圍「美」的環境、人、事、節奏及律動等,設計不一定貴,「美」從來實踐於生活,社會着重履歷都應該有自己一套美學價值。

逛書店,自稱「孤獨美學家」的蔣勳的美學論述著作塞滿整行書櫃,強調「天地有大美」。中國也有個陳丹青,香港呢?我想不到誰是美學家,而香港書店塞滿書櫃的是閃閃旅行書和搵錢攻略,問google大神,彈出明星美學家,叫「章小蕙」。

其實,無知孩童貪玩/無意破壞藝術品的個案屢見不鮮。去年「法國五月」的展覽「尼斯派:從波普藝術到偶發藝術」,其中一件由名家Yves Klein創作的「國際基里安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也曾遭孩童誤闖破壞,一樣引起公眾廣泛討論。

台灣也曾有少男看「真相達文西」特展時,身體失去平衡仆倒,一拳把三百多年、Paolo Porpora價值超過五千萬的真迹畫作《花》插穿了一個洞,嚇親寶寶也震驚國際。最後,小孩不用為意外負責,作品後來被台灣修復師修復原好更開了記者會,化公關災難為宣傳,何嘗不是一門藝術?

撰文:鄭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