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老農經常講夏天種瓜豆,瓜可有十幾種,但豆子不是廣東人所愛,只有吃豆莢的豆角受大眾所愛,比起四季豆,豆角更能承受華南高溫多雨的天氣,成為一枝獨秀的豆類作物。豆角是廣府人的稱呼,其他省分多以「豇豆」名之,是一種「菜豆」,即是當作蔬菜來吃,而非雜糧。很多人以為豆角跟四季豆是近親,事實上她們雖然都是豆科作物,但分類和出身都蠻不同。四季豆源出南美,學名是Phaseolus vulgaris;而豆角出於非洲,學名是Vigna unguiculata,樣子雖似,但連雜交混種的機會也微,反而跟我們煲湯用的眉豆是親姊妹,學名一樣,只是屬於不同的栽培品種。
「正月瓜、二月豆」
豆角是一種攀緣的豆子,需要旋繞竹子或木架上,一般的鐵絲網不大適合,因為豆角的纏繞幅度大,二三吋網眼的網架太過細密,用九呎的長籬竹搭建交叉棚最適合不過。豆角怕冷不怕熱,在農曆二月份才開始播種,所以有「正月瓜、二月豆」的農諺。這批豆角剛下種時天氣仍未熱,生長緩慢,大概一個月後(新曆四月份)才開始生長加快,五月時梅雨季一到便藤蔓大爆發了。這批春茬豆角的生長時間氣候溫和,雨水日照平均,比起夏秋播種的豆角枝葉量大得多,所以有經驗的農夫會把春茬豆角栽得很疏,大概只需要夏秋茬一半的下種量,如果太密,她們便會互相纏繞競爭,很快死去,豆子質量也差。
種豆角由下種至收第一批豆約要兩個月的時間,苗期時不要施肥,肥一多就會長出過多的枝葉,反而影響日後的收成,等到藤蔓上好竹架預備開花時才開始下肥,之後便每隔個多星期平穩的略略追肥,直至收成個半至兩個月,便完結一茬。如果是專業種豆角的農夫,便會相隔兩個月左右下一批豆角種,大概一個夏天種三批,便可以整個夏季賣豆角了。
豆角主要分為「白豆角」與「青豆角」,後來才有紫色的。廣東人吃「白豆角」要腍,吃「青豆角」要爽,所以青豆角要在豆仁初現未現時便要摘,反之白豆角就要待豆仁夠厚時才可摘。我家沒有種青豆角,只種白豆賣,七十年代時種的是香港農夫間最流行的「金山白豆」,來自廣東番禺。不過,後來父親從馬來西亞的親戚手中得到一種長達三呎的特大種豆角,便一直跟打鼓嶺的鄉里們改種馬拉品種了。
「福建佬」豆角無青味
那個年頭,農夫如果有一兩種拿手好菜,別人沒有供應的,收入便有保障,這種豆角除了比一般品種要長要粗之外,還有一個讓買手愛上的特點,就是比金山種少了那些臭青味。為甚麼傳統煮白豆角的方法是「煮腍」或是跟濃味的肉類「燜煮」呢?就是為了辟去那股「青味」。但我家的豆角味道清甜,又無青味,只需油鹽水灼或清炒就有好味道,所以特別受青睞。不過,種這種豆角的方法又有些不同,當年我老爸也失敗過,後來由一位同鄉發現,要更大的距離空間才種得好,那時是八九十年代,成為打鼓嶺小有名氣的「福建佬」豆角。
到我剛開農場時,除了接手家傳的鄉下豆角,那時有一位鄰居老農「祥叔」也交了他一直留傳的豆角種子給我,跟金山豆、馬拉豆都不同,金山豆是紅色種子的,馬拉豆則半黑半白,而祥叔的是全白色的。祥叔很寶貴的把種子交了給我,說當年在粉嶺天光墟有兩種豆角最出名,最有價錢,一種就是打鼓嶺福建佬種的黑白米特長豆角,而另一種就是這種當年馬尾下農夫跟菜聯社到台灣學習交流時得到的白籽豆角。一下子我就同時擁有了兩種在粉嶺菜圈比肩的名氣豆角了,可惜,我當年只顧種老爸的品種,沒有為祥叔的白籽種留種,種子就在玻璃瓶中乾死掉了。直至十幾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之下,這個種子才重回我手中,故事有點曲折,下周跟大家再分享。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