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寫游坦之為人:「一個系出中土俠士名門的弟子,變成了善惡不分、唯力是視的暴漢。」教育家晏陽初一九四八年八月十四日在上海《大公報》發表《開發民力,建設鄉村》一文說:「目前的世界,還是個唯力是視的世界。我們中國雖然經過八年英勇的抗戰,到今天還是一個無力的弱國,仍然為有力者所支配。」晏陽初、金庸和不少人一樣,誤解了「唯力是視」四字。
不少人以為「唯力是視」即「只重視力量,其他一切都不在乎」,錯得離譜。按這成語出自《左傳》:晉獻公受驪姬迷惑,欲殺兒子重耳,遣寺人披前去促重耳自殺,重耳不聽,逃亡時差點被寺人披斬死。後來重耳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責寺人披當年太狠,寺人披回答說:「君命無二(執行君命,無有二心),古之制也。除君之惡(除去君王所厭惡者),唯力是視(只看自己的能力有多少)。」可見「唯力是視」的意思,是「看自己的能力,盡力而為」。明末史可法《復多爾袞書》及晚清小說《活地獄》可為例證。
《復多爾袞書》呼籲清廷助明朝討逆賊李自成,然後退兵:「則貴國義聞,炤耀千秋;本朝圖報,唯力是視(明朝會盡力報答)。」《活地獄》第三十回陸士鳳說要照顧亡友閔叔純的遺屬:「現在他孤兒寡婦,家難大作,我們稍有人心,當唯力是視,極意照應,方是正理。」細讀這兩段文字,「唯力是視」的意思就非常清楚。
近人多誤解「唯力是視」,或與另一成語「唯利是視」有關。「唯利是視」一語,也是出自《左傳》:秦穆公求與楚國結盟,對楚人說:「余雖與晉出入(我雖然與晉國往來),余唯利是視(但只重視利益,其他一切都不在乎)。」這「唯利是視」,今日多作「唯利是圖」。
單論文字,「唯力是視」與「唯利是視」結構相同。「唯利是視」既解作「只重視利益」,則「唯力是視」應可解作「只重視力量」。不過,既曰成語,就應按其原來典故解釋,不宜望文生義,否則「矛盾」大可解作相輔相成,「煮豆燃萁」也大可解作物盡其用。如此,則文字那裏還有規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