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殺 - 杜杜

談自殺 - 杜杜

自殺的原因何在?

昨天晚上重看了法國導演路易馬盧的Le Feu Follet(1963年 港譯《鬼火》)。影片中的主角患上了憂鬱症,無法與人溝通;他說:「我伸出雙手,接觸到你,卻完全沒有感覺。」他花了二十四小時在巴黎和一些老朋友個別見面之後,結論是一連串的失望,一切都是徒然,於是終於吞槍自殺。他的遺言是:「我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你不愛我,我不愛你。因為我們之間的聯繫鬆了。我要藉着自殺將這聯繫拉緊。我給你留下了不可洗脫的污點。」我想要知道的是,在他心目中,做成這污點的是他自己還是他的朋友。有一點卻不成疑問:他的自殺動機裏面含有報復的成份。

人類的行為總有個動機。自殺的動機一般是逃避:逃避無法解決的困難,逃避不能忍受的痛苦,但是有時候也會是處罰別人的一種手段。有些人在自殺之前給至親留下的遺言是:「我死了之後你會後悔的。」有年輕人違反了自己的意願興趣,依照父母的指示完成了醫學課程。他將文憑和遺書一同擲給父母,自殺去了。這種盲目頑固的父母的確存在。但是我的看法是:既然這年輕人有那麼大的決心和耐性去處罰雙親,何不將這精力轉為積極的行動?這雙父母很可能極為野蠻,但是大不了自己想辦法去尋找自己的出路。能夠這樣處心積慮地去報復,可見不是一時的衝動;這年輕人的性情也太殘忍了,對自己也是同樣殘忍。

報復的邏輯是:你使我痛苦,我也要使你痛苦,讓你一嘗個中滋味。但是報復的目的未達到,自己先就已經消失了。這種邏輯的毛病是:未懲罰別人,先就已經懲罰了自己。回頭看《鬼火》中的主角,他說的要通過自殺去將自己和別人的聯繫拉緊,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活着還不能拉緊,死了怎麼拉緊?死了就沒有了,連聯繫都不存在了,還說什麼緊不緊?我猜藉着自殺去報復的人有個錯覺,以為能在死後看到自己行動的結果。而其實這種報復的滿足只是存在於想像之中。

不過很可能這些理論勸解對決心自殺的人起不了作用,因為人類行為往往並非由理智操縱,而是被情緒和潛意識影響,又或者甚至是自殺前的精神和健康狀態,都能起決定性作用。俄國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裏面有名女子從懸崖跳入海中自殺,只因為她把自己幻想成莎翁名劇中的奧菲利亞;若果當時的海景不是那麼充滿了浪漫的詩情畫意,她也許也就不會自殺了。年輕健康富有的女子一樣會自殺,那麼自殺的成因很可能是思想出了岔子,走入了死胡同,困在其間走不出來了。要是她肯定別人幫不了她,不出聲求助,那就更為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