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一直探尋物質的基本元素,所謂atom(原子)──這名字來自古希臘語「atomos」,意思即「不可分割」。夸克被發現前,科學家普遍相信中子和質子是不可分割的,但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則另有見解。一九六四年,蓋爾曼和茨威格各自提出一套基本粒子模型,茨威格叫它ace,蓋爾曼稱為quark(即夸克)。由於後者叫法比較流行,ace這名字就被淘汰了。蓋爾曼為什麼這樣命名呢?背後是個有趣的小故事。
蓋爾曼在《夸克與美洲豹》(The Quark and the Jaguar)一書中憶述,一九六三年他想到一個音,用來表示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但串法連他自己也不肯定,大概是「kwork」之類。有一天他翻看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Finnegans Wake),看到「Three quarks for Muster Mark」一句,靈機一觸,就將那「quark」字信手拈來。他半開玩笑地解釋,夸克理論的確跟「three quarks」有關,因為一粒質子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而一粒中子則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構成,「三」字意義重大。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本天書,作者大玩文字遊戲,以各國語言杜撰海量的混合字(portmanteau word),文學研究者也甚少讀得通,為什麼一個物理學家卻拿來當閒書消遣呢?原來蓋爾曼對語言學興趣極濃──當代另一位通曉語言學的理論物理學家是Edward Witten,他大學本科讀的就是歷史和語言學──喬伊斯在小說建構的語言迷陣,應該對蓋爾曼有莫大吸引力。甚至在報讀大學時,少年蓋爾曼也想主修最心愛的考古學和語言學,只是父親大力反對:「你會餓死的!」父子幾經討論,最後蓋爾曼才妥協,報了他當時毫無興趣的物理,結果改寫一生。
本月廿四日,這位「夸克之父」終以九十高齡離世。從此,科學界的明星又少了一顆,儘管他為人類帶來的智慧之光,必將萬古不熄,與日月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