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線索】Uber上市背後嘅自作孽

【黑鏡線索】Uber上市背後嘅自作孽

【黑鏡線索】
Uber今個月終於上市。保薦銀行之前吹風,Uber值120B(1,200億美元),點解係120B?兩年前,新CEO取代醜聞纏身而被董事局炒咗嘅創辦人,簽約條款,訂明五年內如果公司上市,總值有三個月超過120B,就可以袋一億美金獎金。咁保薦銀行做pitching時,爭住話值120B,就唔係好出奇。

結果,而家Uber值70B,同120B爭咗一大截。其中一個麻煩,係國際市場擴充,遇到樽頸。中國市場,併入滴滴,退出咗。東南亞,又退埋。拉丁美,又遇地頭蟲,增長大受影響。有趣嘅係,呢啲挫敗,背後都有Uber股東Softbank有份出錢造成。

Lyft翻身 大打減價戰

另一個麻煩,係喺主場美國市場嘅死對頭Lyft。當年Lyft就死得,Uber竟然錯手放過死敵,call車平台,一邊係司機,另一邊係乘客,呢啲multi-sided platform,好講網路效應,一旦有明顯贏家,對手好難再籌到錢燒落去。所以未贏之前,幾貴都爭住燒錢搶客。本來,大局已定,Uber贏出,Lyft同投資者要認輸,執得。

但偏偏,Uber爆出一連串醜聞,又妨礙司法公正,又高層性騷擾引發辭職潮,又創辦人被錄寸司機,每個星期都有新聞見報,結果群情洶湧,一時間此消彼長,就斷氣嘅Lyft忽然快速增長。最致命嘅,係Uber俾Google旗下Waymo發現偷無人車機密,告上法庭不特止,仲快速同Lyft結成聯盟,令Lyft響未來call無人車嘅市場贏面大增。

結果呢?投資者由放棄Lyft,忽然間覺得仲值得博,於是天降好運,Lyft得以籌到好多錢,繼續玩。即係好似電影橋段,個角色明明就嚟被打死,點知對方然後唔小心自己仆親,個角色無端端有時間企返起身叉叉電,又打過。咁嘅劇情,講都冇人信,但現實離奇過小說。

呢一個逆轉,對Uber嚟講,有幾昂貴?嘩,真係好貴。第一,本來Lyft死咗之後,Uber可以喺美國市場加價,同埋減少津貼,有助由蝕變賺,但Lyft冇死,繼續打減價戰,變相每一蚊Lyft新籌到嘅,都係抵銷Uber嘅利潤。到現時為止,減價戰已經無啦啦拉長咗兩年,條數好襟計。

第二,Lyft同Waymo結盟,而Uber結束埋無人車開發,令到投資者繼續有理由憧憬Lyft可以喺無人車世界翻身,即係話,Lyft有排都未會死住,價格壓力,會有排維持,壓住Uber嘅賺錢能力。第三,Lyft不但止未死得,仲反而早過Uber幾個月前上市,仲要個股價表現唔好,順道壓低埋Uber嘅估值,情況就好似先上市嘅Box,累埋後上市嘅Dropbox咁。

喺一個講求快速增長嘅遊戲,Uber輸咗咁多時間同錢嘅opportunity costs,加加埋埋,應該係近年Startup界最大最昂貴嘅自作孽,呢個紀錄,睇怕都幾難打破。

撰文: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