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變,遙遠年月說過什麼,做過什麼都忘得一乾二淨,並不稀奇。二三四歲那段記憶,是注定丟失了,往後除非極喜極悲,人生不那麼戲劇化的部分,不偶爾打到雲端去,誰記得住啊?所以,無意中發現十幾年前自己少作,感到那個人離自己很遠很陌生,還好。
那麼以戲劇化為本的電影呢?才看了一年不到的電影,無意中又再相見,一直不相認,看到差不多結局,或者遇上一兩句好像很有道理的對白時,才有個大錘往頭頂打下去:你這八公,簡直唔係人,沒記性、沒良心,這不是早早看過了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會不會攤在沙發或床上,會有什麼感想?我沒什麼感想的,應該不至於提早患失智症,只是覺得重溫是我的選擇,好像被迷魂了在按第二遍都不知道,不服氣至未免感慨,生也有涯而電影無涯,白花花的光陰又丟失了兩小時了。
因為一而再再而三有不自覺自動重溫情況出現,有智者安慰我說:「快樂也可以是一次性,不能保存的。就享受每次的感觀吧。」
不,如果那電影夠好,理應留下許多深刻的場面久久不退,大概一開場就想起來,這看過了。只有不怎麼樣的貨色,才會陷入重溫的陷阱而不自知,那麼第一次觀看時大約享受有限,還要二度浪費生命,究竟腦袋出現生命毛病了?
當然,也有不錯的作品,可能同質性太高,特別是台灣第四台的自選電影,台式翻譯的電影名字,又起得似曾相識,大部分又是犯罪嫌疑片,一開始就有人被殺了,然後開始一個考驗自己智力的遊戲,少不得自誇一下,那人就是兇手,然後,到結局,還沒發出「果然,天下罪犯盡入吾彀中」的讚嘆,就立刻想起這殺人事件不是已經破了嗎?原來不是我推理能力高,是十足糊塗而已。
是,快樂也可以像塑膠吸管,一次性使用後就成垃圾。看電影可作如是觀,看過等於沒看過,豈不是佔了便宜,舊作當新作看,太划算了。可若是人生其他事情,不是殺人案,不是犯罪推理,是日常快樂的片段,不能累積保存的話,那不是白白快樂一場嗎?一次性的,我不認為是快樂,只能叫一時歡愉,若都一次性即用即忘,跟射後不理有什麼分別?
那些快樂的小碎片啊,如果都是一次性的,豈不是要在腦袋的垃圾桶不停翻找,希望能撿拾起一兩個場面,好證明快活不是一場幻覺?我以為看書看電影跟吃一頓好的不一樣,精神食糧要是像食物,吸收了營養後就要排泄出去,好沮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