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環保議題,擾擾攘攘好多年,賣座電影也拍了好多部,驚嘆特技勾劃出來的場面震撼壯觀,散場之後,有些人或許會沉思幾秒,然後各自歸家,明天早上起來還是要繼續工作,不得已又要再糟蹋自己,糟蹋地球。以前看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書,好像是成於1997年的《億萬又億萬》(Billions and Billions),說地球久不久便會出現某些生物大滅絕,人類也許不能倖免,只是時辰未到,好不驚人。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香港對近期倫敦及西方社會搞得熱熱鬧鬧的「對抗滅絕」運動(Extinction Rebellion)有些零星的報道,不過,傳媒對倫敦的注意力,當然還是集中於脫歐及經濟問題比較實際。「對抗滅絕」運動的主題今日看起來老生常談,不外呼籲政府多處理生態環境問題,努力落實減排工作,達到零排放效果。大規模的行動始於4月15日,形式是佔領倫敦市中心(也呼籲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路人響應),採取的是「和理非非」策略,是公民抗命式的非暴力抵抗運動,是名副其實的佔中,我倫敦之行一落機就碰上了。
此一時、彼一時,地不同,風俗也不一樣。我中學時期,看的是《草莓報告書》(The Strawberry Statement,港譯《烈火暴潮》1970),校園中的反越戰示威者被美國警察打到飛起。時移勢易,抗爭者成熟了,管治者也隨之成熟,暴力鎮壓實在不合時宜,不過,當然要看身在何處,有些地方,群眾成熟了,傻B政府不一定跟得上。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於「紐倫港」排第二,國際名牌則經常以London、New York、Paris排序,成熟的管治,經常能夠把壞事變好事。倫敦是國際遊客中心,「對抗滅絕」運動被處理得更像嘉年華、風俗節。BBC電視台於佔領運動前走訪了策劃者羅傑·哈勒姆(Roger Hallam)團隊及參與者,直擊大本營,對話氣氛輕鬆祥和,也拍攝了參加者面對警察拘捕的應對訓練,不外扮小狗投降,扮軟腳蟹,任抬任搬。
落機那天我坐的士去酒店,便遇上了塞車,的士司機沒有甚麼怨言,有講有笑,大家看Google Maps,知道那條街道標示紅色表示塞車,有機會便兜路行,沒有甚麼大不了。佔領區處於中心地帶,遊客觀光取地鐵及步行,秩序良好,沒有怨聲載道、呼天搶地。我們回程的時候,乘夜散步到大理石拱門(Marble Arch),地鐵站附近的街道變成了行人區,拱門後的公園搭滿了帳幕,佔領者閑着踢踢足球,看看書,開討論會,日間大概還有唱唱歌、演演講、有時還有銀樂隊助興。同行小妹好奇,走進營中與佔領者交談,議題不言而喻,幸福的是,與會者表示政府好醜也派過人入營,瞭解他們的議題和訴求,後來也做了一些回應,應承投放多些資源於環保工作。運動中少不免要拘捕一些人,我離開的時候聽說有幾百,後來又說近千,數字不重要,大多數都是警戒,從輕處理,幾如處理輕微的球迷騷動,沒有拼命的必要。
下筆前幾天,他們去了哈克尼倫敦自治市議廳(Hackney Town Hall)呼籲停用可能致癌的草甘膦(Glyphosate)除草劑於公園及遊樂設施,新聞照片所見,參加「示威者」多的是一家大細,老少同樂。同樣佔中,議題不同,文明程度不同,同人唔同命,局面就是不一樣。
社會運動經常要觀察民意走勢,「對抗滅絕」初發起的時候,民意調查及輿論支持度超過五十巴仙,近則降至四十多左右,也有人批評理想宏大,但不切實際。像這些議題偉大的社會運動,過了一段時間便會淡化,社會人士的支持熱度也會退卻,要等下一個時節,下一個時機,才可以再次申訴。
本文只是旅遊隨筆,沒有詳細介紹「對抗滅絕」運動的內容,有關資料,讀者打關鍵字Extinction Rebellion便可找到官方網頁及其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