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聽什麼流行曲? - 馮睎乾

張無忌聽什麼流行曲? - 馮睎乾

芸芸金庸小說的男主角中,最常接觸本地流行曲和外國音樂的,應該是張無忌。

無忌、小昭被困光明頂秘道時,命懸一線,小昭想搞氣氛,於是現場獻唱一曲。那首歌的開頭很富哲理:「世情推物理,人生貴適意,想人間造物搬興廢。吉藏凶,凶藏吉。」結尾是:「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無忌聽了這支曲,煩悶頓消,問小昭是誰作曲填詞,她答道:「我聽人唱,便把曲兒記下來了,也不知是誰做的。」

當然,現在只要Google一下,便知道小昭哼的歌,是節錄自關漢卿〈喬牌兒〉。至於殷離在船上反反覆覆唱的兩句,「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歌曲背景就有點複雜了。謝遜告訴張無忌,這是金花婆婆教殷離唱的曲兒,其詞出自波斯詩人峨默,接着便講了峨默的故事。

從前有三個傑出的波斯人,叫峨默、尼若牟和霍山。據謝遜所說,「峨默長於文學,尼若牟擅於政事,霍山武功精強」,三人意氣相投,約定禍福與共。尼若牟後來成為首相,授予霍山官職,峨默則只求年金,以便退隱研習天文歷數,飲酒吟詩。然而野心勃勃的霍山,不甘位居人下,終於陰謀叛變,組織了一個恐怖分子團體,人稱「山中老人」。霍山更不顧舊日恩義,遣人刺殺尼若牟。尼若牟臨死時,口吟峨默詩句,便是殷離所哼的「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山中老人」的武功,後來為波斯明教中人習得,傳入中土,其中包括了乾坤大挪移。

歷史上確有以上三人,但故事應該不是真的。峨默原名Omar Khayyam,生於1048年,卒於1131年,山中老人原名Rashid ad-Din Sinan,生於1132年,卒於1193年,試問兩人如何結識呢?

金庸說峨默「長於文學」,那是對的,其四行詩集《魯拜集》(Rubaiyat,錢鍾書譯為《醹醅雅》),通過費茲傑羅(Edward Fitzgerald)的英譯而舉世聞名,我多年來百看不厭。然而峨默除了詩人外,還有另一個身分,金庸卻未見強調——他是著名數學家,發現了三次方程以及更高次方程的解法。那時代的波斯人還未懂用「x」表示未知數,峨默就稱之為「東西」(shay')。

費茲傑羅「翻譯」《魯拜集》,幾乎就是二次創作,譯文跟原文字面上相差甚遠。費茲傑羅有句名言,說翻譯「寧為活麻雀,不作鷹標本」(Better a live sparrow than a stuffed eagle)。因此,殷離唱的那兩句歌詞,與其說是出自峨默,不如說是源自費茲傑羅英譯。

「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字面大意見英譯《魯拜集》第廿八和廿九首。第廿八首是: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did I sow, / And with mine own hand wrought to make it grow /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郭沫若把末句譯成「只是『來如流水,逝如風』」。第廿九首是詩集中我最愛的其中一首: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試譯如下:「余來此天地間,不知何故,亦不知從何而來,如流水無奈。余去也,不知所終,無奈如大荒之風。」

《魯拜集》中譯本有很多,我認為最值得看的,就是物理學家黃克孫的七絕詩體譯本。黃譯不算盡善盡美,但他跟峨默一樣,除了有詩人的感性,也有數學家的頭腦。他有一段話談科學與詩,講得很好:「物理與文學兩者之間並不排斥。科學之美與文學之美是一致的,分別在於表現方式。詩是感性的,但科學在創造過程中同樣也是感性的,它需要聯想力。物理用數學來表達思想,而數學是可以計算的。數學的結構很驚人,大部分人不懂數學,所以不懂得欣賞數學之美。大部分人都懂得欣賞語言之美,所以懂得欣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