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在K2時,已經有不少身邊的父母,質疑我為何沒有帶小朋友上劍橋英文班、沒有上中文閱讀班,那時的我只覺得,有需要在這個四、五歲的時候,便要他天天朗讀背字串生字?一個連詞彙意思都未能明白的孩子,背熟了生字又有何意思?
原來到了K3報考學校時,一切便變得甚有意思!因為有很多小學就是要看你記得到幾多個生字!看了幾份友人同齡兒子的所謂Portofolio,劍橋英文五個盾牌、繪畫比賽奪獎牌、游水跑步樣樣參賽,中文閱讀拿表揚……相對之下,自己的孩兒被評為「學術水平不足」。哈!到底一個五歲的孩子,我們成年人要對他們要求有多高的學術水平?到底在孩子無足夠理解能力前,硬把所謂的「學術」塞進去小小的腦袋之中,有意思嗎?
「鬼叫你係香港人咩,香港就係呢個玩法!有乜計?」把孩子訓練得看似文武雙全的友人道。的確,我們不單只身處於精英文化制度的香港教育之下,更悲哀的是,我們的小一入學「自行分配學位」是要根據「計分辦法準則」呀!劃分區域、兄弟姊妹能加分這一點,我還能以「方便家長照顧」及「人口地區分佈」這些原因作出解說,但以宗教、父母為舊生這一點作加分,到底理由何在?教育不是應該平等對待?這等制度早已為人非議,但當然不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敢問一句,由名校畢業的父母們,又能否提出一個理據認為這等是公道?
近年很多家長群組都瘋傳德國與芬蘭的快樂及自主學習教育模式,這種以啟發思維的方法,香港父母雖然口裏稱羨,但身體仍然很誠實,孩兒依舊每星期練功背字,原因很簡單,就是「香港係呢個玩法」!把孩子腦袋填得滿滿密密,是衝破計分高牆的第一把劍,希望憑藉看似「學術水平」很高的模樣,可以有機會入讀心儀學校。但到底孩子們內心明白的,又有多少?
教育制度難與未來接軌
我經常與其他父母分享一件事,就是之前因工作關係,參與了「互聯網經濟峯會2018」,當時很多業界先鋒者到場開講,當中包括Facebook大中華區董事、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等。他們皆表示,在AI人工智能、大數據引發的未來世界,已經快速地改變整個地球,不消三五年,整個大環境將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其實只要稍有留意,你會發現超級市場已經改為自行過條碼付款系統、飲食連鎖店已採用平板電腦點菜、網上客服的即時對話原來是個AI「偽人」,那正正代表着越來越多低技術的工種被智能化代替,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是有創意、敢破格、具創造力及開發力的孩子,而非現時教育制度所培育出來的「背書機器」!這等小孩的創造力早已被扼殺得坦然無存,如何能追得上未來世界?若然真的有下世的話,投胎前請先查核三代,否則單靠現時的教育制度,向上游的機會相信會難關重重。
梁德雅
K3學生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