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醫字咁淺》提及「蒙古大夫」一詞,俗語解作庸醫,近似我們所說「黃綠醫生」,後者出處已無從稽考,至於蒙古大夫,那容後再表。
筆者去年到烏蘭巴托旅遊,便巧遇正牌蒙古大夫,他叫加拿醫生,習西方醫學。我事前不認識加拿,對他醫術精湛與否也一無所知,加拿當時身份是旅行社的兼職導遊,連同充當司機的學弟,結果是兩位蒙古大夫載着香港醫生一家遊覽各大小景點,包括到特許店定點購物(加拿似乎錯判了香港人的消費習性和強度)。其間與加拿閒談,原來當地西醫收入極度微薄,縱做足一世也及不上香港公院醫生的起薪點,猶幸加拿能操華語,故趁暑期旺季請假從事導遊副業,數周賺取的酬勞已勝過當醫生的年薪。
「蒙古大夫」一詞雖帶貶義,但傳統蒙醫其實技術了得。蒙古人是北方游牧民族,經歷千百年塞外生活和征戰,令他們發展出一套以實用為主的醫學。古代蒙醫獨特之處,是除了照料病人,還要兼顧病馬、病牛、病羊,簡單來說,蒙醫是戰鬥員編制中的軍醫,專治墮馬或打鬥引致的骨折、外傷,及軍旅常遇的水土不服和地方疫症,他們也要負責戰馬和牛羊(即軍糧)的健康。蒙古大軍所向無敵,蒙醫這後援實功不可沒。
隨着蒙古帝國衰落及滿清崛起,前者的醫士亦被收編八旗之下,後來滿清入關,蒙醫獲派駐上駟院管理御馬,順道應付宮中大小碰傷和外傷,他們的醫術更流傳民間,成為專攻外治正骨的門派(等同現代創傷急救學)。當年主流漢醫偏重內治、方劑、針灸,蒙醫則屬異族外科學派,再者,漢醫理論豐富兼且文獻繁多,反之蒙醫側重實踐,故便給比了下去,久而久之更被屈陷為不入流甚至不學無術之輩。
以上便是「蒙古大夫」的典故(和冤情)。風水輪流轉,廿一世紀的臨床醫學也是講求實用主義,假使傳統蒙醫學尚未失傳,及只要通過客觀循證(Evidence-based),說不定也能收編作正規療法,以洗蒙古大夫污名。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