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港的賤鼠 - 馮睎乾

賣港的賤鼠 - 馮睎乾

罵人「老鼠」,古今中外都有這語言習慣,意義則不盡相同。現代英語「rat」,可表示背信棄義的卑鄙小人;古希臘用法比較另類,罵人「mus」(老鼠),原來是說他淫蕩。埃里亞努斯(Claudius Aelianus)《論動物之性》(De Natura Animalium)卷十二云「大家都說老鼠至淫」(legousi de tous muas lagistatous einai),所以稱女人為「鼠婦」(muonia)是莫大侮辱,「叫她鼠婦,就是說她極其淫穢」(es hyperbolen de lagnistaten auten eipein ethelese muonian holen onomasas)。

中國人喜歡黑白分明,既視老鼠為「陰類惡物」(柳宗元語),所以中國寓言的老鼠,一直走邪派路線,保持暗黑形象。古希臘人則不同,雖認為老鼠淫蕩,但他們的寓言故事不但沒渲染這個形象,反描繪老鼠機靈睿智的一面。伊索寓言有篇〈貓和鼠〉(ailouros kai mues),說某屋老鼠眾多,貓知道了,到那裏把老鼠逐一捉來吃掉,老鼠都躲進洞中。貓見捉不到老鼠,心想必須施計引鼠出洞。於是貓爬上衣架,假裝吊死。有隻老鼠從洞口張望,看見了貓,說道:「喂,即使你變了個皮囊,我也不會走近你。」 故事教訓是:智者(hoi phronimoi)吃過壞人的虧,便不會再中計。據說港人IQ很高,但還有許多人一再上當,他們顯然不是伊索眼中的智者。

香港現狀其實也是個貓和鼠的故事,只是結局不同。老鼠躲進洞後,洞內儲備了五十天的糧,只要老鼠同心,死守洞中,貓見無利可圖,自然就會離開。但有些特別無恥愚蠢的賤鼠,卻悄悄出外投靠貓,對貓說:「我把其他老鼠都引出來,你可以放過我,讓我帶走洞中的食物嗎?」貓說:「當然可以。」 賤鼠於是回到洞中,欺騙眾鼠說:「貓已經走了,大家可以安心外出。」眾鼠信以為真,一出去,即被躲在洞外的貓擊殺,連賤鼠也不例外。賤鼠臨死,問貓為什麼說謊。貓說:「沒有貓是不吃老鼠的。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