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隊醫隨想︰運動員踝關節碰擊症

運動隊醫隨想︰
運動員踝關節碰擊症

Herman是一位台灣職業籃球員,他一年前在一星期內兩次右邊踝關節外翻受傷,俗稱「腳踭拗柴」,之後發現踝關節經常腫脹、疼痛,以及偶然有關節交鎖的現象,亦不能做出深蹲或單腿以腳尖「趷」高的動作。儘管他在當地接受了物理治療一年,但情況並無改善。他於上星期到港求醫,在檢查時發現他受傷的踝關節有明顯的腫脹,並且背屈還是蹠屈的幅度都受限制。而他的踝關節的前外、前內及後外都有明顯的壓痛點,之後以X光片及MRI確定了他的距骨有明顯軟骨損傷,亦有軟骨游離體藏在關節腔裡面,在前方滑膜也有發炎和明顯增生,並且在脛骨末端的前方亦長出了不少骨刺,踝關節後方亦能見到附三角骨四周的滑囊發炎和腫脹。綜合以上各樣臨床徵狀及檢查,我們確定這運動員患上踝關節前和後的碰擊症(Anterior &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是腳踭拗柴後並不罕見的後遺症。

不論前或後的踝關節碰擊症都常見於經常有碰擊或跳躍落地動作的運動員,例如籃球、欖球、足球、排球、武術等,這皆是因腳踭拗柴而引致的後遺症。另外對於一些經常長期作出踝關節蹠屈動作的運動員,例如體操、芭蕾舞及跳高等等,患上踝關節後方碰擊症的機會亦較高。輕微的踝關節碰擊症大多是因軟組織,如滑膜或滑囊受損和發炎而引致的,可以非手術治理的方法,例如適當的休息、物理治療以及藥物來處理;反之,若是較頑固的軟組織炎症,或已出現較大範圍的骨刺而影響踝關節背屈嚴重受限,或因附三角骨在後方引致到嚴重後方碰擊症,或有深層的軟骨受傷,或有明顯的軟骨游離體引致關節交鎖等,都可能須以微創關節手術來處理。

要盡量減少拗柴後的碰擊症後遺症,我們應做好拗柴後早期的康復治療工作,除了適時及適當地使用PRICE的原理來減少炎症外,也應適當地開始功能性的康復訓練,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及本能感覺的訓練,從而減低再拗柴的機會。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總監容樹恆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