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川跳島】
「在這裏一定要堅持到死,至死都被隔離,這是國家的政策。」離開大島後,我仍牢牢記住這句話。與高松市只隔30分鐘船程的大島,過往是隔離麻瘋病人的地方。他們年輕時被強制送來,與家人分離,甚至斷絕關係。很多人在島上度過一生,即使後來隔離政策取消,他們有機會回歸社會亦無法適應,最終選擇在大島終老。
踏上大島,彷彿走進一座巨大的醫院。路上畫有清晰的白線,為視力較差的人引路;分岔路與建築物前不停播放音樂,與空蕩蕩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甚至有點詭異。事實上,整座大島均屬於「青松園國立療養所」,過往接收來自中國及四國八個縣的麻瘋患者,現時仍有53名康復者在島上居住,平均年齡為84歲。由於年事已高,他們患有不同程度的老人病,亦須繼續進行後遺症治療。
名為療養 實質隔離
79歲的森和男是大島青松園自治會的會長,9歲那年,他因為母親患病而染上麻瘋。麻瘋是一種慢性傳染病,會令患者的神經、四肢、皮膚等失去感知痛覺的能力,例如摸着燙熱的碗亦感覺不到,很容易被燙傷。在仍未有藥物治療時,病者會出現視力減弱、皮膚潰爛、五官變形,或因手腳受損而截肢等嚴重後遺症。日本自1907年起實施麻瘋病隔離法,在全國各地設立療養院,患者要被強制送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根本沒有人權呀。」森和男淡淡然地說。他回憶入院初期,是二戰結束後四年,生活艱苦,糧食短缺。他形容,所謂療養,就是將病人轉移到這裏,讓他們做各種工作而已,並不是以醫療為中心。他們要種田、養豬、劈柴,如果想乘船出島,要得到院長的許可。島上沒有學校,就學的兒童需要往岡山長島療養院,畢業後再回來大島。
立碑紀念墮胎亡魂
病人在療養院內允許結婚,但是禁止生子,儘管麻瘋病並不會遺傳。「如果生孩子的話,對於療養院來說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所以被禁止生孩子。」島上立下「鎮魂之碑」,紀念因強制墮胎而逝去的胎兒。
自40年代,世界普遍使用抗生素普羅敏(Promin)治療麻瘋,60年代召開的國際會議亦指出,毋須再隔離麻瘋病人。日本政府的隔離政策仍實行至1996年才廢除。「廢除法例後,我們變得和日本其他國民一樣,可以自由地進出大島。」然而,因為長年的隔離政策,麻瘋病人飽受歧視,難以回歸社會,寧選擇在此終老。最終,這條法例(癩預防法)在2001年被裁定違憲。
走到島中心的納骨塔,自開院以來埋葬了14,000多位病人的骨灰,亦早已預留位置,給餘下的53位居民。森和男說:「現在日本發病的患者幾乎沒有了,我們這一代去世後麻瘋病將永不存在。」
大島在2010年成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會場,島民才有機會與外界互動。笹川尚子是藝術祭營運組織「小蝦隊」的職員,與居民接觸十年,見證大島的轉變。雖然最初入院者都對現代藝術不太明白,又對外人感到不安,但有很多客人來到,他們仍是很高興的。「他們很少見到小孩,所以當我們舉辦小學生夏令營,他們都特別興奮。」
過往居民所住的舊居,成了藝術家創作的基地。藝術家高橋伸行收集不同居民的舊物,保留集體回憶。他收集了一艘居民以往出海釣魚的小木船,還有居民第一次來療養院時的箱子。高橋說,居民離鄉別井來到這裏,家鄉的人以為自己已死,和家人斷絕關係的也很多。「即使如此,大家還是盼望把自己曾經在這裏生活過這件事,傳達給從不同地方來的人。」
國立療養所大島青松園
地址:香川縣高松市庵治町6034-1
開放時間:瀨戶內藝術祭期間每日提供三場導賞團,亦可按指定船期上船前往大島;其餘日子到訪需聯繫青松園。
導賞團查詢: https://setouchi-artfest.jp/en/artworks-artists/artworks/oshima/
Travel Memo
機票:乘香港快運往高松市,來回票價連稅及附加費約3,111港元
簽證:有效特區護照或BNO毋須簽證
匯率:100日圓約兌7.15港元
鳴謝:Kagawa Prefecture Government
記者:洪慧冰
攝影:許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