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正氣節瓜

【越陌度阡】正氣節瓜

雖然只有二三十年,現代人的作息生活跟幾十年已大大改變了。從前的人是以「賣氣力換生活」,現代人則是「賣時間換享受」,享受多了卻失去正常生活,身體越來越差,手足虛怯。

六七十年代是香港工業及轉口貿易的黃金時代,人人都到工廠打工、到碼頭搬運或是到礦場「揼石仔」,全都是體力活,工廠又沒有冷氣,當時的人特別「燥熱」,所以涼茶舖也特別受青睞,後來的「汽水」和「啤酒」能大舉進入香港的飲食潮流,也是因為這種「清熱」的需要。而食物方面,從前比較重視「時令」,冬天要補,就吃冬菇、芋頭、糯米等等溫和暖胃的農作物;夏天要祛濕清熱,諸多瓜類湯水就是百姓的最佳菜餚,冬瓜、苦瓜和絲瓜應該是夏天最常見的清熱食材了。

老節瓜味濃 買少見少

可是,時移世易,套經濟學家和政府的說法,香港已由「勞動密集型經濟」轉變為「知識型經濟」(雖然我覺得只是「地產炒股型經濟」),白領階層人數比藍領多得多,大家都在冷氣房內工作,回家又是冷氣長開,出外也是在冷氣商場活動,冷飲凍食更是五花八門,令現在的人們變得「體質虛寒」,繼而謝絕一切「寒涼」瓜菜。冬瓜、苦瓜、絲瓜、白菜自然不吃,甚至乎通菜、生菜也受不了。我身邊的朋友,特別是女性,大不乏這種飲食習慣的人,久而久之,只會找那些「不寒不涼」的蔬菜瓜果吃了,而「節瓜」就是少有的正氣瓜菜,被各人追捧。

節瓜多毛,所以又叫毛瓜,在農村耕菜園的人多以毛瓜稱呼。其實節瓜是冬瓜的分支品種,如果單單看苗或者是葉子跟嫩瓜,連老農夫也不能分辨。節瓜整體上都比冬瓜小株,可是也不能單以大小區別,最大的不同就是那個「節」字。冬瓜結果一般以十多節才會開一朵雌花結果,可是節瓜一開始開雌花,便差不多節節結果。反而那個毛字只代表節瓜只在嫩果多毛時收成,而冬瓜的幼果其實也一樣多毛,只不過沒有人吃冬瓜的嫩果吧。

節瓜算是一種很「廣東」的蔬菜,別的省分好像都不太懂節瓜的好。其性味平和利水,老幼咸宜,甚至孕婦、產婦和嬰兒都可吃,煲湯「滾湯」、清炒蒸煮皆宜,是一種百搭蔬菜。不過,從前的節瓜跟現在市面所見已略有不同,以前本地農夫大多在節瓜八至十両左右收割,質地比較嫩而實,瓜味也開始足夠,這個斤両也適合各種用途。老一輩的主婦知道老節瓜味更濃,會找一斤以上的貨色回家煲湯,可是,節瓜在藤上留着不採變大變老是有代價的,就是減產,節瓜的出瓜節數密,一株收成可達二十多個,如果留着單果不採變成幾斤的重物,便會吸取所有養份,使其他果實掉落,少卻收穫,也增加收成的風險。另一方面,過一二斤重的瓜也難以一餐煮完,以致較難賣出。

老成的大節瓜味道更濃,可惜市場難見。

出身汗吃個瓜 更健康

節瓜在「人人怕寒」的時代更受歡迎,但現代人可不大懂揀選靚節瓜,節瓜也是有不同品種的,平常大家所見圓滾身形的深綠色品種,質地較「實肉」清甜;而另有一種長身「揸腰」的就淺色一些,質地味道則較腍和味濃。已操揀選大權的外傭「姐姐」可不懂這些細微分別,便宜就是唯一的購買衡量標準,為了加強產量與穩定性,市場上的節瓜越來越小,甚至只得三幾両的重量,味道欠奉,但仍受一班誤以為越嫩越好的主婦和姐姐追捧。

另一方面,現代人不愛勞動出汗,新陳代謝不佳,只顧以片面的飲食方法去照顧身體,殊不知夏天勞動出汗,吃清熱利尿的瓜果排泄平衡是天然之道,這樣不吃那樣不食可不是養生之道啊!還是奉勸大家少嘆冷氣,多外出運動,出一身汗水,每天吃不同菜蔬水果,方是健康之本。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