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人物】
一碗牛肉麵的背後,可能是用八、九小時熬製湯底的用心、也可能是以人手炒香牛肉的堅持;但對於程班長而言,一碗牛肉麵,不單單記載着他人在異鄉的故事,也承載着他從台灣飄洋過海的經歷。
若你喜歡吃台灣菜,一定對「程班長」這個名字不陌生。他叫程致賢,被人稱程班長的原因,是他由讀書至當兵時,一直是班長。57歲的程班長,來自台灣雲林,年輕時曾是特種兵,因為當兵認識了外省老兵母伯伯,母伯伯教他如何做四川牛肉麵;退役後,他便參加海外廚師班,學做拉麵和牛排,1985年在饒河街夜市推車開始賣「小師傅牛排」,後來轉成賣牛肉麵,在夜市大受歡迎,日賣千碗。「旁邊店家老闆找我合作,提議我由街檔轉開店面。我看自己每天開路邊攤這麼辛苦,覺得這樣也好。」於是程班長的牛肉麵便首次進駐店舖。他每天都埋首廚房裏煮牛肉和滷味,甚少出店面,維持近五年,怎料店舖卻被生意夥伴侵佔。經歷一段時間才取回店名,他遇到去澳門參展的契機,再輾轉來港發展。
早期口碑差 砍掉重練挽聲譽
「我對香港有一種好特別的情感,不單單是因為我拿了永久身份證這麼簡單,而是在這裏我找到可以奮鬥的理由。」居港10年,程班長這樣形容他和香港的關係。當初來到香港,是因為他和台北市政府到澳門推廣台灣牛肉麵,因緣認識了一位在香港開酒樓的商人,並邀請他來港發展。剛來港的前三年,程班長的店開在銅鑼灣廣場,他主要在小西灣工廠負責食物品質,而香港合夥人則管理店面。
本來在夜市聞名,但來到香港口碑卻出現了問題。「當時摻雜了太多港式食物,台不台、港不港;品質不穩定,所以合約到期,約三年時間,便結束了銅鑼灣店。曾經想拍拍屁股離開這個傷心地,但人家都罵,為甚麼程班長的服務這麼差?味道這樣?那我想,自己是不是要挽回聲譽呢。」於是在六年多前,他選址荔枝角工廈重新開店,摒棄地方的人流優勢,實行「砍掉重練」,更在這裏成功重建口碑。
「香港人敢說敢批評,敢爭取、敢堅持自己的立場,也愛投訴。起初我很不習慣,總覺得自己是赤裸裸的站着讓人評頭品足,一點顏面也不給,但後來也習慣了,有批評我們才會進步。我們剛開在工廠區裏,幾乎是1萬個人裏9,990個都不知道在哪——但客人來了工廠大廈吃過後,他們每天中午都來我們這邊吃!都是熟客人帶朋友來吃;我們以量取勝,薄利多銷。」
骨髓精華 湯底濃香油份重
程班長牛肉麵有三大特點;除了用大鏟子炒香牛肉,麵條也不加鹼水,特別Q彈,另外湯底油份極重。「有人說我的湯頭比較油,其實都是牛大骨頭熬了八,甚至十個小時,骨髓做成一層油,湯底才會香。」客人大多愛吃半肉半筋的紅燒牛肉麵,但記者特愛清燉牛肉麵,牛香突出且富膠質,湯底也清香鮮甜。另外滷肉飯和小菜如台灣黑豬肉香腸、仙草芋圓冰、蚵仔煎也屬心水推介,每次一吃,都能嚐到在台灣夜市吃過的味道,且價錢貼地,一個晚飯吃了牛肉麵,跟餐酸梅茶,也是六十多元。
在程班長的眼中,廚師沒有秘方,靠的全是經驗,「就像舞蹈,整隊人都會跳;但是旁人卻能一眼看出誰跳得好,誰跳舞的功力好。廚師一樣,東西好不好吃,靠的不是『秘方』而是『經驗』。」一碗牛肉麵煮了34年的他形容,現在香港多了很多台灣餐廳,非常氾濫,「每間餐廳要着重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跟着流行風,做同樣的事。很多麵都好吃,但缺了一個味,就是人情味。」
台灣菜之精髓,是因歷史令台灣這個地方吸收了各地美食,如山東、上海、福建等地的特色,綜合後變得精采非常,「現在我把台灣傳統的味道留在香港。再過二三十年,香港人要吃台灣老味道,就一定要去吃程班長台灣美食——這個就是我的任務。」
程班長台灣美食 荔枝角億利工業中心1樓102室
記者:廖明懿
攝影:鄧鴻欣,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