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模仿」 - 邵頌雄

「學習」與「模仿」 - 邵頌雄

隨着大學學年的結束,校園內近日也多了各種各樣「工作坊」,為師生提供延伸學習的機會,我也參與了其中好幾個。長年以來從事教師的崗位,一下子跳回學生的位置進行密集式的專題研習,這種視角轉換令我對教學的優劣,感受來得尤為深刻。

「學習」雖然帶有「模仿」的成分,兩者卻非等同。停留於模仿階段,即是學習還未完成。教學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啟發學人「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流水作業式的「工作坊」,僅予技能式或資訊式的傳達,內容似乎很「實用」,但往往愈「實用」便愈淪為死板套路的模仿,生活中能用上的機會反而不大,也難以融為一己的知見。

很多人便會說,這就是人文學科珍貴的地方了。我不否定這說法,但諷刺的是,人文學科也經常以「不人文」的方式教授,不論是音樂、美術或哲學,學人都被灌以一堆死知識、硬道理作盲啃瞎背,思想上只停滯於模仿階段,完全不涉人文精神。考試過後,兩三個月即煙消雲散,一片空白。「實用」者,只是成績單上多了一個學分、證書上多了一門副修學科。

當美術班強調的是如何為入學portfolio增值、音樂班着重的是多少年內便能考獲甚麼級別的文憑、哲學班偏重的是如何令思想更「鋒利」等「實用價值」時,這些「人文學科」的人文精神早已消失殆盡、蕩然無存。與其填鴨式地將人文知識填滿腦袋,不如置心於文學、攝影、音樂、書法、歷史等境界中馳騁,不為甚麼贏在起跑線的「實用」心態來學習,讓心靈虛位以待、自然薰陶。此或即人文學科的「虛用」。弔詭的是,愈以「實用」來猛啃人文學科愈無用,愈以「虛用」來體味人文精神則愈能引發其大用。

西方文化雖不見「虛實」的分野,但卻無名而有實,人文學科即是「虛」學的典範。

由此啟開的大用,廣者能看清人生意義、知所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狹者可培養個人情操、激發創作力和想像力,不會誤以為模仿神似就是學習完成,由是長養出「如何學習」的方向。欠缺方向,則永遠被人家訂下的標準牽着鼻走,一味模仿,就如兔子看着吊在眼前的紅蘿蔔不斷追逐。

「山寨貨」心態,是以為人家做到的,我能依樣葫蘆複製出來,就是追上文明。《流浪地球》近日火速於Netflix上架,三個月前公映時,不少內地觀眾感動涕流,認為中國排出這樣水準的科幻片實在吐氣揚眉,不斷喊「爽」。倒是電影導演郭帆真的老實,明白道出「中國科幻電影在製作上與荷里活仍有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差距,在特效製作方面也有十年左右的差距,跟頂級科幻片導演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和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相比恐怕有一百年的差距」。另一邊廂,華為副總裁方惟一2006年於公司內刊《華為人》中則提到「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奮鬥,迄今為止,華為沒有一項原創性的產品發明,主要做的是在西方公司的成果上進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進和集成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表現在工程設計、工程實現方面的技術進步,與國外競爭對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明明太空科幻電影、華為手機都搞得有聲有色、似模似樣,卻硬是說這裏落後一百年、那裏又落後一百年,豈不叫同胞怪叫「不爽」乎?郭導與方總是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

其實不然,當中國人以為追近國外的水平而興奮時,是天真地以為人家會在那個水平停滯不前等你追過,卻不知科技發展的速度以幾何級數日進,轉眼又達至另一個里程碑。學習,不只是個人層面的事,亦可關涉到整個國家。要能超脫模仿而能學而有成,便不能自矜於家乘或已具備的學識技能,以至文化傳統、千年文明。處於模仿階段的努力,距離成為世界領導龍頭、讓別人紛紛仿效跟從的日子還遠,冀望一百年後真能達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