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暫時中斷,以後如何走下去,尚未可知。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道理,國際貿易是根據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互通有無,達致貿易雙方共贏的局面,任何阻礙、障礙自由貿易的政策(例如關稅、配額、貿易增長設限等等),都損害到貿易本身的最大利益。二次世界大戰前仍然流行的保護主義理論,到了1970年代,已給主流經濟學家唾棄。當然,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政策仍然未能完全清除,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仍然存在,但大趨勢是走向無關稅,歐盟最初成立的原意便是組織一個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以壯大經濟發展。
特朗普的經濟常識有限,又由於其人性格獨裁,容不下反對意見,屬下每多擦鞋仔,夠膽提相反意見的一一提早離開白宮或華盛頓,於是他向中國展開貿易戰,反對的只有大學經濟學教授。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崛起而共產政權本質不變,令西方起了戒心,特朗普以貿易為名,挑戰中國,美國民主黨和西方國家也就樂意剝花生,做觀眾。要知道,老布殊是尼克遜時代的人,是戰後第一位美國駐北京的美國官員,小布殊隨父親到北京時,與繙譯小楊(楊潔篪)成為朋友,父子兩人對文革後的中國有一份希望,其後兩人成為美國總統,民主黨克林頓奧巴馬穿插其中,而民主黨親中派人物對中國改革開放寄以希望,認為經濟增長或可「和平演變」中國,因是之故,由1988至2016近30年,美國對中國實行懷柔政策,基本上是西方的共識,主觀意願是把中國拉進現代國際社會,視中國為一個重要的持份者。
習近平於2012年上台,對內政策日漸收緊,毫無自由化的意圖,利用補貼國企,保護國內科技企業的政策,令美國大科技公司如Google、FB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加上美國右派思想開始壓倒自由派,造就特朗普上場,美國對華政策由是急劇轉變,由懷柔轉向硬碰。因此貿易關稅戰只是一個幌子,實質是美國反擊共產主義中國,這是一場意識形態鬥爭,不是貿易戰爭,美中貿易之爭,與美歐、美日貿易之爭,不可同日而語。倘特朗普明年順利連任,習近平一定會在2022年繼續全票當選為中共黨主席,與特朗普爭持至2026年,且看誰的手瓜更硬。香港廠商如不騰籠換鳥,遷往東南亞的話,肯定擔驚受怕,中國留美科學家將飽受FBI監控之苦,要早為之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