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文法 - 杜杜

閒談文法 - 杜杜

說起來也已經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一年英國出版了一本Eats, Shoots & Leaves,專論英文標點符號的傳統正確用法,很快就成了暢銷書。作者Lynne Truss感嘆本家英語沉淪,以非常戲劇化的姿態去討論文法與標點之間的關係,一時捶胸頓足,一時擠眉弄眼,頗能吸引讀者。其實遠在1939年,G. V. Carey已經寫過一本論英文標點的專書,Mind the Stop,姿態比較平實,論點解說也清楚易懂。十六年過去了,Lynne Truss的暢銷書也告一段落。然而她本家的英文水平是否真的有所提升,還是大勢已去?

紐約這邊也好不了多少。地鐵上的廣告及告示經常出毛病。曾經看見過這樣的花生廣告:Those who eat peanuts live longer than those who don't eat。這樣半天吊的省略句真是看得人頭皮發麻,一下子不知道從何說起。正確的寫法當然是:Those who eat peanuts live longer than those who don't。這省略句的意思是:吃花生的人比不吃花生的人長壽。但是廣告原來的句子只省略了一半,去掉了peanuts,卻留下了eat,結果那意思變成了:吃花生的人比不進食的人長壽。那意思就變得很多餘了。看到這廣告的人會覺得好笑:這個還用你說?

在互聯網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句子:Everyone says it makes them feel calm but it makes me feel sad。這句子的毛病在於主詞everyone是單數,卻用了複數的代名詞them。有人會辯說everyone含有「所有的人」的意思,所以可以用them;如果這個論點可以成立,那麼everyone後面的動詞為什麼不改用say?Everyone in the room was arguing among themselves這句子用得對不對?文法上不對。而且為了避免混亂,我根本不會這樣寫。我會寫成Everyone in the room was arguing with one another。記得四十年前南華早報就因這問題在報上刊登了一星期的爭議。我認為沒有什麼可以爭議的。既然這樣的句子會引起文法上甚至語意上的混淆,既然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另一個句子去表達,那麼這種句子就應該避免,尤其是在書寫的時候。有人會說:「人家慣用語是這樣說嘛。你何必食古不化?」即使是荷里活四五十年代的電影裏面的角色,也若無其事地在everyone之後用they或them作代名詞;沒錯巴巴拉史丹域這樣的大明星照樣說between you and I。留意到這些錯誤並不表示自己的英語比他們好,正如我們可以挑出狄更斯的文法錯誤,卻無損他的文學地位。但是我們也不要將論點立場混淆了;大文豪歸大文豪,他錯的地方還是錯。

我要說的是:母語也好,外語也好,學語文書寫還得從文法入手。要下點苦功做基本的語文練習。唱歌、跳舞、打功夫,都要講求準確、熟練,要依照方法反復操練,自我分析,自我糾正,正所謂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一步步從基礎做起。追求文法的正確就是思路清楚的訓練。我相信美國詩人龐德的話:「語文的淪落引致思想的混亂,思想的混亂導致文化的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