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胡化容易漢化難 - 余家強

【有限創意】胡化容易漢化難 - 余家強

小時候讀中史愛捉題目,發覺常常考北魏孝文帝漢化,此外遼金元漢化、滿清漢化,頻率都高。為什麼會這樣?老師說,中華像大熔爐,任何入侵者縱逞得一時威風,久必受優厚文明所同化,我們是四大古國中唯一從未滅亡的奇葩,每次漢化即足以證明云云。

真的嗎?內藤湖南(1866-1934)指出「崖山之後無中國」。你可以不同意,但崖山之役(1279),一個國家退至天涯海角最後據點,皇帝投水自殺,二十萬軍民死難,很難說它沒滅亡吧?你可以對日本學者反感,但當時日本舉國為宋朝戴孝縞素,彼邦哀悼華夏衣冠被蠻族蒙古斬斷;落在我們成王敗寇史觀,這叫天命歸向大元朝,識時務者為俊傑,中國硬自認沒有亡。

早在宋朝之前,管寧與華歆割席絕交。什麼席?類似榻榻米上的座位啊。我們笑日本人跪坐辛苦,殊不知源自中華。隨跪坐而來的入屋脫鞋習慣,更符合清潔。坐凳,是宋朝北方淪陷、胡化的結果。

還有,笑日本人吃飯各顧各自私,殊不知定食方為中華精緻古禮,用膝蓋想想便知衛生斯文得多。圍爐(尤其不用公筷)是遊牧民族貪方便、草率的食法。禮失求諸野,中土沾染蠻風,倒在東瀛發揚光大。

振振有辭中文偉大,元朝以後,北方話的入聲聲調消失,因為遷就統治者蒙古語言,漸演變為近代普通話和白話文。殊不知唐詩宋詞之精妙盡在入聲,入聲保存在粵語裏。如今,為討好北大人,以普通話朗誦詩詞洋洋自得,得個屁!韻味全失,反妄說廣東話是方言,數典忘祖。「漢人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唐朝司空圖寫的詩,現代北方人能準確發到句中的入聲字嗎?

漢族,是世上唯一沒民族服的民族。最後一個漢族皇朝(明)被滿清取締,滿清退位,已經摩登時代,想發點思古幽情,對明朝卻早失憶,唯拿旗袍充數,殊不知旗袍旗袍,滿清八旗的意思,怎麼以穿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仇人衫為榮?其他古裝,又被影視作品惡搞得鬼五馬六。何曾見過日本、歐洲會對自家民族服如此不認真的?

講來講去,我想講,中史課程自欺欺人,其實漢化的少,胡化的多。

乃至中共蘇維埃政權建立,靠蘇聯,何嘗不是北方蠻族?

強國南侵,香港奢望包容、教育,徒勞,最終只會被他們胡化,不可能逆轉的。學壞容易學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