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講趣】
被譽為「東方威尼斯」的大澳水鄉,是香港難得保存着漁鄉風情的地方。沿河的棚屋有不少上年紀的原居民居住,海面上仍見到漁夫撐着傳統搖櫓船。這天,一班青年來到大澳,走入棚屋,為的不是郊遊,而是幫一班公公婆婆理髮影靚相。
走進大澳的街道,除了遊客,眼看幾乎都是長者。因為年輕一輩都搬出市區方便工作,所以大澳居民八成也屬長者。
「他們每一條皺紋都是生活凝聚的故事。可以的話,我想替他們剪髮及裝扮得漂亮,然後給他們拍照。」「大澳非茂里」創辦人阿維與German,以「搞好社區」為前提,召集四方八面的義工,舉辦了一場「銀髮相剪」活動,為一班公公婆婆留下倩影。「我覺得我們是儍的,因為在正常現實社會裏,我們不會做一些沒利潤,而且是倒貼的事。怎料今天來的義工超級多,實在太踴躍,我都好高興,覺得都是緣份。來幫忙的化妝師、攝影師亦好有心,準備好所有事情。很感激他們,因為真的沒錢收,還要山長水遠到來。」
大澳只得一間髮型屋
「聽其中一個居民說,這裏只有一間髮型屋,居民要剪髮比較困難。我們入來大澳都要三、四小時,如果要一個老人家用三、四小時出市區剪髮,困難可想而知,若是坐輪椅的更沒可能。」義工髮型師Cherry表示,自己很榮幸可以來到大澳幫助老人之餘,更高興見到老人都是笑着離開會場。
當日活動分為兩部份:上午在大澳大會堂,約30位義工各司其職為逾30位長者剪髮、化妝及拍攝人像照;下午則走進棚屋、民居,為更多老人服務。「以前的年代,影一張全家福對老人來說意義重大。他們要到大時大節才上影樓拍照,而且價錢不菲,所以對他們來說是很珍貴的。他們也可能很久沒拍過照,我覺得,這件事對我和他們來說,都很有意義。」義工攝影師Mickey覺得能夠服務老人之餘,亦有機會走進棚屋,認識到漁村的生活,也是得着。
望年輕人多關心社區
「這些特別的歷史文化,例如鹹水歌、大澳話、搖櫓、棚屋等等,其實已開始被遺忘及消失。」除了為一班老人留倩影作紀念,German及阿維還希望憑着舉辦各式各樣的社區活動,推廣大澳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大澳。兩人希望年輕人可以走出來,關心自己的社區,兩代甚或三代人之間的交流,傳承傳統與歷史回憶。「即是薪火相傳,因為大澳其實是個好特別的地方。」
facebook:大澳非茂里
記者:蘇敏婷
攝影:張志孟、伍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