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和小朋友到樓下沙灘玩水,去到沙灘馬上「縮沙」:沙多垃圾更多。
那嚴格來說不是海,是溝渠:白色的泡沫散滿海面,木塊載沉載浮,透明膠袋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生光,有幾個爛橙取替了西瓜的角色在海面飄蕩,不是藍絲黃絲卻有幾個綠絲織成的網袋在浪花中起舞。
有魚啊有魚啊……卻是爛到只剩半截身軀的死魚提醒大家牠們曾經在海中生活。
這就是香港人願意花大錢購買的無敵海景的真面目。
但最恐怖的是,現場有不少家庭就這樣逆來順受的讓自己的小孩和垃圾海浪玩遊戲。包括我。
望着嘔白泡的海面,我馬上想起剛去完的台灣之旅,那是一個美麗到不能言喻的海灘,但現在我懂得如何形容了:一個正常海灘。
正常海灘,就是只有沙而沒有垃圾玻璃樽的沙面;就是只有海浪而沒有垃圾飄浮的海面;就是你可以「人放鬆的躺這深深的大海」而不必考慮着到董太的全副武裝才敢下水。
這是正常的海灘。
再看看眼前香港的海灘,發覺香港人怎麼這麼可憐,難道我們就只配擁有這種不正常的海灘?
而最可憐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即使面對這麼骯髒的海灘仍然玩得如此忘形興奮,難道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惡劣的環境,接受了「惡劣」才是「正常」?
我第一個念頭是,走,回家去,再計劃下次去台灣或者沖繩的海灘,那裏水清沙幼乾淨怡人……但再望望眼前的海灘,又問自己,我要走到甚麼時候呢?每年夏天都離開?香港人永遠都不在香港的沙灘游水?
如果我明天無錢旅行走不開的話,豈不是要硬食垃圾海洋?
那一刻我忍不住把眼前礙眼飄浮的木頭、膠袋、網袋拾起,默默拿到岸上的垃圾桶。海面仍然滿是白色泡沫,但至少我覺得自己做了一點份內事。離開真的很容易,而留下更困難。香港這個海灘,畢竟有過你我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