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聲音,說易行難。日前,點播觀看有關文學鉅著《科學怪人》作者Mary Shelley的同名電影(圖)。其中一句話,一直長留心坎。那就是Mary爸爸留給女兒的一句話:「Find your own voice」。這句話在我腦內輪迴,是因為我家常訓「別給人口實」。其實別人的嘴,你根本管不了。此刻,我馬上聯想到並批判自己的評述與主持工作。數年前在里約當地的奧運主持工作,例如有關難民奧運隊的故事等算是found my own voice。
日常的評述工作呢?我斗膽說,當代現職的大部份同行,其賽前所需要、或所能夠準備的資訊,絕對比已離職的前輩多。這並非不敬。這只是Moore's Law:數十年間,運算數據的能力幾乎每2年便升1倍;同時,我們獲取資訊的代價則約每兩年就便宜一半。前輩曾說,其數以十年前的拍檔曾私底下表示,某資訊是其「老作」,因為「觀眾還不是聽我們,我們說了便是」。我相信現代的別說不能老作,甚至連準備不足也不可能。因為你一開口,觀眾便知有沒有。因為現在人們(特別是2000年後出世的)的資訊來源是網絡,溝通是即時。所以,這只是進化。
然而做足功課,就代表find your own voice嗎?做足功課令你有voice,但我寫、我講的,真是我的內心?還是在複述別人的聲音?錯資料,當然抵鬧。但我有害怕因得罪別隊球迷、而磨去該批評的稜角嗎?我有因避嫌而省卻該讚利物浦的讚美嗎?這不只是對我工作的審視,這亦是對我做人的挑戰,特別在現今這個社會。我應該早已得罪不少人(哈),但今年起我不再怕得罪人。
文:丹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