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瑪麗醫院J座五樓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診所,每日都有爸媽帶着不同年紀的小朋友、青少年來求診。當中有一批小朋友,他們既不是自閉、不是ADHD、也不是亞氏保加症,他們身體健康、資質聰穎、家境良好。他們有的是追求完美的媽媽、或爸爸、或爸爸媽媽。結果,他們都得了抑鬱和焦慮,要找精神科醫生幫忙。在診症室裏,醫生看看小朋友、看看大人,看到了爸爸媽媽一張張懺悔的臉。
「一位爸爸同太太講:你搞到個仔入精神科啦!」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說,帶子女來診症的父母,不少人都有自己的悔過,他們雖然很少宣之於口,但從神情談吐會告訴你:他們知道自己走錯了路。
「追求完美,是父母行錯路的源頭。」
陳醫生分析,近三至五年的競爭幼齡化,由爭入名牌小學、到爭入名牌幼稚園,現在是爭入名幼主辦的playgroup。競爭推前,一、兩歲的幼兒面對的不再只是嬰兒爬行比賽,而是入學競賽。
不夠叻不夠好>>>谷到盡
「明明仔女一出世,只想他健康快樂,點知要求越來越多。」明明是愛仔女的,卻逼到他們入精神科,爸媽的悔過書是怎來的?陳醫生說很多父母有共同的心結:「大家內心深處都想要一個perfect child。」當子女慢慢長大,發現他們與「完美」距離越遠,不夠人叻、不夠人好,父母就開始失落。失落促使父母加把勁,設法把子女變回「完美」,結果演變成過度學習、谷得太盡,就成了精神科處理的個案。
「有些小朋友唔受谷,情緒很快爆煲。有些初期受谷,到青春期來一個大反叛;有些遲至入大學之後才爆,這種情況最可怕。父母那時才來後悔,已經太遲。」陳醫生說,他們收的大學生個案增加,但與此同時,轉介來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年幼,「我們看轉介紙嘅時候,發現有些case小朋友只有4、5歲。」
「父母的愛,若用得好,可以成為子女嘅保護網;用得不好,就會像利刀一樣傷害他們。很多抑鬱、焦慮是後天導致的,我們治療小朋友甚至青少年之前,經常都要先教父母怎樣去愛。」
陳醫生透過兩個真實個案,說出父母如何以愛之名、傷害子女。前車可鑑,接受子女的不完美,快樂的兒童會越來越多,爸媽的悔過也會越來越少。
個案1:女童𠝹手自殘 母:由得佢
一位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小妹妹,雖讀國際學校,但家境比不上其他同學富裕。媽媽希望她將來生活好,因此對她要求很高,要她讀好書,將來要考到獎學金去美國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小妹妹因而對自己要求也很高,考試考到90幾分都不滿意。在長期壓力之下,她慢慢出現抑鬱症狀,開始𠝹手自殘,最後被轉介入瑪麗醫院。陳醫生建議小妹妹入院觀察,想不到卻被媽媽拒絕。媽媽質疑女兒小小辛苦都捱不到,將來怎樣讀到好大學,還說:「陳醫生,咁緊張做乜?𠝹就由得佢,𠝹咗舒服啲,之後繼續讀書咪得囉。佢又唔係要死。」這番話,令陳醫生印象深刻。
給父母的話:若太早谷盡會斷線
一個人是甚麼材料,慢慢便會顯露出來。若太早谷盡,日日要出120分力,孩子那條繃緊的弦線會斷裂。其實,平時讀書出90分力就夠,到中學公開試那幾個月才出100分力。況且讀大學又不一定要讀到Ivy League,讀HKU一樣好。
個案2:尖子循規上大學 方知天外有天
一位讀中文大學的男仔,成長於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教師,有教養、說話陰聲細氣。他由小到大一直乖仔,從不令媽媽動怒,又經常和父母返教會,是旁人眼中的模範家庭。媽媽在教養上喜歡說guilt talk,溫柔地說一些令兒子感內疚的話,這種道德上的緊箍咒,成功令兒子一直在父母預設的軌道上成長。男仔的讀書成績亦一直很好,中學時更當上Head Prefect。後來考入中大繙譯系,才赫然發現這世上有人叻過自己,因而大受打擊,出現心理學的「panic attack」。他漸漸經常走堂,怪自己不夠好,偷寫紙仔說想死,又用紅油在家牆上寫「fxxk Jesus」。之後更開始凡事質疑、去廟街看妓女、懷疑上帝、不返教會、認為自殺是一種主宰自我生命的體現,結果轉介陳醫生幫他做心理治療。
給父母的話:做個70分媽媽就夠
孩子從小在完美環境中長大,遲來的反叛,破壞力往往大得驚人。父母給子女最美好的東西,但現實卻並不這樣完美,孩子有一天看到了真相,會承受不了。我們無需要做完美父母、不必提供無菌環境,「做一個70分媽媽就夠,讓阿仔看到你那30分的弱點,也讓他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也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女童走出焦慮 繪本分享經歷
15歲的Audrey,年幼時曾經患上急性焦慮症(acute anxiety),需要向陳醫生求助。這病令Audrey體會到極端的焦慮影響日常生活,康復後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故事,並自畫插圖,印製成繪本《Lucy WORRIES》。
《Lucy WORRIES》講述一位7歲女孩,常常擔心壞事會發生在她身上,以致睡不安寢,食不知味。最後媽媽與她同行,陪她一齊打倒病症。Audrey希望透過故事,將她自己打倒焦慮症的經驗與其他父母和孩子分享。陳醫生在書末寫道:「80%有焦慮的孩子,都有焦慮的父母。父母可以成為好榜樣,幫助孩子渡過難關。」
採訪:譚暉
攝影:劉永發